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
1一、“之”的用法:⑴【代词】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⑵翻译为: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⑶【动词】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2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二、“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过去教材上有)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⑤溪深而鱼肥。(唐·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临溪而渔。(《醉翁亭记》)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唐韩愈《马说》)3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唐韩愈《马说》)②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③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④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三、“以”字含义和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5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四)文言文“焉”的用法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①、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②、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6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政权所管辖的地区。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和意义(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听从他(指给我出点子的那个部下)的建议,大王您也赦免了我。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秦王害怕他将壁弄坏。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译: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译:(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5.指示
本文标题: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9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