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事业发展规划
1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是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重庆市大力发展专利事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重庆市专利事业将进入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专利事业发展的理念、目标和方式都将出现重大变化。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利在推动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一、“十一五”专利发展回顾(一)取得的成绩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不断完善专利法规政策,着力提高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全市专利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1、专利管理体系不断健全2“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横向协调、合力推进”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明显加强。市知识产权局成立党组,并增加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区县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经市编委审核,全市已有27个区县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明确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职责。2、专利政策法规不断完善2006年6月5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实施纲要、健全知识产权导向和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等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措施。2007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实现了地方专利立法“零”的突破。2007年11月,市政府建立了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机制,这是专利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2009年2月16日,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全市创模工作正式启动。2010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外经贸委、市国资委、市中小企业局《关于发挥专利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立了专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3需求,先后出台了专利资助、质押、许可、纠纷调解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34个区县结合本地实际,也相继出台了若干激励专利创造和运用的政策。全市专利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3、企业专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从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企业申请专利累计17282件,年均增长21.5%;获得专利授权累计11289件,年均增长10.8%。2009年,全市64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4325件,同比增长37.8%;获得授权专利3867件,同比增长70.2%;拥有有效专利10955件,同比增长34.8%;实现专利产品产值769.2亿元,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4%。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34家企业进入国家级试点、示范创建和示范企业行列;共有4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通过试点示范,这些企业专利工作逐渐规范,专利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投入、有制度、有数据库,会检索、会申请、会运用、会管理、会保护。力帆集团成为国家少数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海扶、建设、宗申建立了国家专利工作交流站。累计组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6000多人(次)。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其中发明5项、实用新型3项、外观设计1项。4、专利执法机制逐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十二省市区签署了《专4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建立了跨地区专利行政执法新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开展生产制造、重点市场、大型展会、广告传媒等领域的专利行政执法检查行动,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和督办,形成了有效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和重大专利案件快速应对机制;与40个区县(自治县)签署了《重庆市专利行政执法委托协议书》,区县(自治县)首次拥有了专利行政执法权。2006年8月,建立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2008年5月,建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维权援助热线。知识产权案件受理、移交办理、跟踪服务、办结反馈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重庆市专利保护行政与司法并行,走在中西部前列。重庆法院系统积极探索,建立了高级、中级、基层法院三级联动,民事、刑事、行政纠纷案件审判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审判模式。2008年11月,渝中区法院成立了西部第一个知识产权审判庭。截至2009年,全市已经有2个中级法院和2个基层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2009年,沙坪坝区成立知识产权审判研究基地,是目前全国基层法院设立的唯一知识产权审判研究机构。5、专利服务能力显著提高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重庆市联合共建的优势,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自2006年建成以来,接待公众咨询1.3万人次,为1563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内外专利信息文摘1180万余条、专利说明书95.4万件,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提供专利预警、专利战略制定、专利规避5以及行业专利态势分析59项,承担国家和市级知识产权软科学课题2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重庆代办处连续3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优秀质量奖。“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利代理机构建设。到2009年,专利代理机构由“十五”末的8家发展到14家,其中本地代理机构10家(含国防专利代理机构1家),北京、成都等地来渝设立专利代理机构4家。专利代理人队伍不断壮大,专职专利代理人发展到55人,专利代理量大幅增长,代理率达到70%。专利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全市专利工作的深入开展。6、专利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实施专利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5000人次。市和区县党校、行政学院已将知识产权纳入课程安排。加强专利代理人培训,启动专利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工作,42人获得初级、中级专利工程师资格。注重专利行政执法人员培养,累计培训158名专利行政执法人员。重庆理工大学建立了西部地区第一个设置本科专业的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并与长安、力帆等重点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为政府机关和公检法系统培养输送了一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重庆邮电大学建立了国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基地。部分中学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二)存在的问题61、专利总量少,质量不高一是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偏少。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为13482件,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第16位;专利授权总量为7501件,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第14位。二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偏少。2009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845件,仅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28.5%;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34件,仅占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的11.1%。三是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小。2009年全市职务发明申请专利仅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64%,职务发明授权量仅占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的68%。有相当数量专利申请属于非职务发明,不利于转化应用。四是部分专利技术成熟度不够,不能顺利转化。2、企业专利创造及运用能力不强一是企业专利活动不活跃。据统计,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5.5%的企业有专利申请,5.1%的企业有专利授权,6.7%的企业拥有有效专利,6.3%的企业拥有专利产品。二是企业专利投入明显不足。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投入仅占其R&D投入的17%左右,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23%。三是小型企业专利工作滞后。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专利量、专利投入均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在10%-20%,其专利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4.2%和4.3%。四是地区专利活动不平衡。全市企业专利活动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5个边远县的企业几乎没有专利活动和专利投入,也没有专利产出。73、专利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市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量不足1500人,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且知识产权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尚未健全,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区县、园区基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才严重不足;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和技术人才少;熟悉专利法律、专业技术、掌握外语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处理涉外纠纷方面事务的人才匮乏。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制约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4、专利管理体系不平衡一是区县之间专利行政管理体系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市还有13个区县没有成立知识产权局,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缺乏,工作条件有待完善。二是园区专利管理体系缺乏。全市重点科技、工业园区未设立专利管理机构,专利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三是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9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设立专利管理机构,无专职专利管理人员。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专利工作重视不够,内部专利管理机制欠缺,专利归属权模糊,导致技术创新活力不够,严重阻碍了企事业单位的发展。5、专利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重庆市专利服务机构发展起步较晚,行业管理体系不够规范,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执业素养参差不齐,服务手段也较为落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少、投资小、资源少、没有品牌的状况,向企业提供专利战略咨询、专利分析、维权保护等深度服务的能力不足。86、专利意识有待增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运用专利制度发展地方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部门、行业专利工作极其薄弱;一些边远地区的专利管理工作尚未起步;一些企事业单位对专利制度重视不够,理解不深,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的战略布局和营运策略;全社会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成果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三)面临的形势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价值。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发明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未来五年,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地球资源日趋紧缺,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专利创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将日益突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时期。随着重庆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重庆改革发展将迎来新机遇,这对重庆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五年,重庆专利工作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承载着大力提升创新主体的创造能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必将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9二、“十二五”专利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全面对接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以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为前提,以健全专利法规政策体系为基础,以提高企业专利创造、运用、管理、保护能力为核心,以完善专利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保障,着力发挥专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基本原则——坚持专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专利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要牢固树立抓专利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思想,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专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专利在促转变、调结构、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坚持专利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
本文标题:重庆市“十二五”专利事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