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1/5兰州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积累运用1.【答案】D【解析】A项,叱咤(zhà)风云:B项,锃(zèng)亮;C项,招徕(lái),相形见绌(chù)。【考点】识记字音2.【答案】B【解析】B项,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致,不能用来形容“生活细节”。A项,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C项,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D项,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3.【答案】D【解析】由“看到的两个场景的描述”判断定,语段一画线语句前后分句应为并列的关系,【甲】处应为“分号”;南“……转换到说……”可断定,语段二画线语句【乙】处应为表示话题的转换的“破折号”。【考点】标点符号的运用4.【答案】B【解析】A项,面对两面,去掉“能否”;C项,搭配不当,将“改善”改为“加快”;D项,语意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考点】病句辨析5.【答案】第一问:阿廖沙。第二问:“我”与继父不和。第三问: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解析】作为自传体的小说,“我”即小说主人公阿廖沙。第二问要联系前面的情节,可回忆对名著的阅读来回答。第三问,一是联系平常的阅读,二是结合文段中外祖父的言行,比如“用手敲着桌子”“让外祖母养你吧”“大叫……声”“完全各过各的”等可以看出外祖父的自私、残暴。【考点】名著阅读6.【答案】(1)①兰州太平鼓得名于徐达借鼓攻兰州的历史传说;②兰州太平鼓表演的场面壮观,气氛热烈;③兰州太平鼓广受欢迎;④兰州太平鼓历史悠久。(2)示例:了解兰州太平鼓的人数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3)示例一:从学校出发,沿南湖路向,至南湖路与和平街十字(交叉口);再沿和平街向北,至和平街与北山路的交叉口;然后向西北,沿北山路走即可到达。示例二:从学校出发,沿右边的路向前,至第一个十字路口;再右转一直往前至下一个交叉路口:然后向左转,沿北山路向前走即可到达。2/5【解析】(1)材料一共两句话:一足介绍徐达借鼓攻兰州的历史传记;二是说明太平鼓的得名。“见其历史悠久。材料二主要介绍表演太平鼓时的场砸。材料三共两句话:一是太平鼓表演在当地深受欢迎,二是游客对太平鼓的喜爱,即太平鼓广受欢迎。(2)表格包含两项内容,即调查对象和了解太平鼓的人数比。由调查对象可知是对不同年龄段对太平鼓了解情况的凋查,调查了三个年龄段。由调查数据可知年龄越大对太平鼓了解的人越多。注意在表述时,不要出现具体数据。(3)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北山广场在学校的西北方向,要经过两个交叉口,要沿着南湖路、和平衡、北山路行走。答题时,需要根据方向标,指明行走方向。表述格式为:沿着……向前(向西)走,走到……位置时向右或向北)拐,然后再向前(或向西北)走……就能走到……。【考点】材料信息概括,表文转换,图文转换7.【答案】(1)却话巴山夜雨时(2)何处望神州(3)身世浮沉雨打萍(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解析】(1)至(4)题为直接型默写,注意“沉”“萍”“鄙”“谋”等字的正确书写,(5)题为理解性默写。要扣住“旷日持久”“激烈悲壮”填写。【考点】默写诗文名句二、古诗文阅读8.【答案】江面的绿色满城的飞絮【解析】题干要求写出体现春光明媚的景物。阅读词作,找出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即可,由“江面绿”“满城飞絮”概括。【考点】词作理解9.【答案】示例一:春光正好,百花盛开,游人目不暇接。示例二:人们在明媚的春光中,驾着香车,扬起轻尘,陶醉在美景中。【解析】描述的对象即看花人。描述情景即游春,游人们的心情应该是欢乐,因赏心悦目的春景,而目不暇接,陶醉其中。由此进行联想,注意语句的简洁流畅。诗歌鉴赏:词人选取春季景色为代表去着力描绘。采取梦幻的形式,将虚景与实景融合为一,借梦境抒情。表达对故国清幽自在的情境和人物的追慕之情。3/510.【答案】(1)挟持、控制(2)物资(3)代词,这样【解析】文言文词汇的解释【考点】解释文言文词汇11.【答案】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12.【答案】①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②益州是“天府之土”,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而治理者刘璋昏庸懦弱(暗弱),且外有强敌。(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要求分别阐述原因,注意分条目作答。首先找到文中对两地的描述。即“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将军岂有意乎”和“益州险塞,沃野……智能之士恩得明君”。诸葛亮具体分析了荆州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并抓住其主刘表无能的弱点;对于益州的分析,则分析了益州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及民心向背。由此便可进行概括。【考点】对文意的理解13.【答案】燕国国相收到信并解说信的意思。14.【答案】B【解析】注意“过书‘举烛’”中“书”是“书写”的意思。阅读短文可知,郢人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第一闯:燕国国相解释郢人信中“举烛”的含义。第二问:批评,讽刺。(意思对即可)【考点】文意理解15.【解析】第一问要求指明代词的指代内容,即上文燕相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赶治。作者讽刺当时学者托古改制,虽然提出了种种有道理的主张,但与历史本来事实大相径庭。【考点】文意理解,把握作者情感三、现代文阅读16.【答案】发展:老葛和妻子拼力拉扯卡在桥洞中的大桃树。高潮:老葛跳到河里,横坐在树上,用锯子锯卡在桥洞中的大桃树。【解析】题干明确了情节范围②至⑧段,有关“守桥”的情节。细读文章内容,开端应为第②段内容,结局即为⑦⑧段内容,可知发展和高潮部分应在③至⑥段。发展部分主要抓住第③段“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进行概括,高潮部分主要抓住“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最粗的树枝”进行概括。概括时,语言要力求简洁精练。【考点】故事情节17.【答案】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的来势之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做铺4/5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心的心情,使老葛的性格更加鲜明。【解析】画线句是描写洪永来时的情景,即环境描写,“汹涌”“怒吼着”“冲下来”“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吼一声”“狂奔”等词意在渲染紧张气氛,表现洪水的迅猛。再通过对第⑤⑥段内容的分析可知,这段环境描写为下文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做铺垫。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对洪水来势之猛的描写,使老葛萌于牺牲、热爱教育事业的形象更为鲜明。【考点】品析语句作用18.【答案】(1)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葛看到桃树堵住桥洞后的震惊,表现出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2)校长先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老葛会提上课的要求;随之理解了老葛的心情,被老葛的举动深深打动;最后对老葛充满敬意,毕竟像老葛这样全心全意为教育的人太少了。【解析】(1)“轰的一声大响”是对老葛的心理描写,大桃树堵住桥洞,来势凶猛的洪水会把桥冲垮,“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这是老葛首先担忧的。(2)括号中的词语都是对校长的描写。校长听到老葛要给孩子上课的要求之后,“愣”体现校长的意外;“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写出校长因老葛的用心而感动;“慢慢”和“湿润”,表现校长对老葛自我牺牲、全心全意为教育的举动充满敬意。【考点】品味语句19.【答案】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日守桥、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②具有深层含义,暗含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解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们有的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品析标题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守桥”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且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守桥”与“老葛守护孩子、守护教育”又有相同之处。守桥是文章的主要情节,对守桥情节的着墨突出老葛的性格,也寄寓了作者对老葛这一人物形象的赞美。【考点】分析文本标题妙处20.【答案】①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②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析】通读全文,文章①②段阐释了什么是良好习惯,以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原因。第③段“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一句承上启下,第④~⑦段阐释了养成好习惯的“勤”“谨”“和”“缓”四个方面。【考点】文章有关信息的提取21.【答案】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形成对比,突出了专注重文字教育(治学方法)的弊端,证明了中学生时期养成良好习惯(注意品性教育或人格陶冶)的重要性。【解析】细看此段,作者对以前专注重文字的读书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说那时的“读书人”没有养成良好5/5的习惯,与第①段形成对比,以此突出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考点】文意理解22.【答案】不能删去。这句话总结全文,强调了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处于定型期的中学生的重要性,照应了文章第③段结尾处的内容。【解析】此句位于全文的最后,有着总结的意味。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相关内容,在第③段结尾处出现过,结尾再次提及,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同时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故不可删去。【考点】语句作用理解23.【答案】示例一:学习语文不能急躁,以为语文学习可以一蹴而就。语文的学习要多读多写,使自己慢慢学会“透彻”地读书,“通顺”地写文章,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示例二:学习语文不能心存成见,认为语文不重要。语文的学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未来从事的工作,而且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解析】题目中有两则链接材料,可以从材料中找出与“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相关联的内容,联系上下文淡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思想深刻,表述鲜明即可。【考点】阅读感悟四、写作24.【答案】略【解析】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我”点出了写作主体,写作时要选择第人称,表述自己的经历或感悟。“相信”应理解为“信念”“信心”,“相信”的内容为“你一定来临”。即“我”对“你一定来临”信心满满。而“你”可以揩人,比如父母、老师、同学等等,也可以虚指,比如“成功”“快乐”“幸福”等等。“来临”应要考虑未曾来之前,写出未来到来临之间的过程,有什么变化?经历什么?感受又是怎样?此文适合写成记叙文,叙事要注重细节的处理,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要有文采,自己表达的观点要明确、积极向上,如相信痛苦之后欢乐一定会到来。风雨过后一定是阳光满地等。
本文标题: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0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