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服饰文化服饰的功能?1.先秦服饰2.秦汉服饰3.魏晋南北朝服饰4.隋唐服饰5.宋辽金元服饰6.清朝服饰树叶、茅草、兽皮方式:披挂‧最早使用亚麻的是公元前6500年的土耳其人。‧公元前3000年,羊毛。‧新石器时代(10000-4000年前),养蚕,蚕丝。1.衣料自然物—兽皮—亚麻—羊毛—蚕丝2.纺织骨针、骨锥—纺轮3.染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丝距今55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迹,丝绸残片。麻唐宋以前百姓主要衣料,一般的“布”指麻布。除了麻以外,葛、羊毛等也作为衣料,但产量少。棉唐前,称为“白叠”,少而珍贵。唐,棉布制作方式由西南地区进入中国。宋元,黄道婆在黎族学会棉纺方法明,棉取代丝麻,成为普遍衣料。旧石器时代,发明骨针、骨锥兽皮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新石器时代,农业产生,纺轮。纺织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诗经》“采菉”、“采蓝”•本意:草名•河边汲水发现的燃料•“青出于蓝”染色奴隶社会兴盛期服饰,“分贵贱,别等级”•商代衣料主要是皮、革、丝、麻,其中丝麻织物占重要地位。•能织造极薄的绸子和提花几何纹的锦、绮。•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商周服饰•1.服饰中传统形制:•(1)上衣下裳•(2)深衣制•(3)上衣下裤(少数民族)•2.服饰中几种主要样式:•(1)深衣(曲裾、直裾)•(2)胡服•(3)襦裙商周至秦汉服饰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布满花纹。腰束宽带,腹前垂兽头纹样的蔽膝,下着裙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像蔽膝是权威的标识,历代相传,身份象征。上衣在商代通常为窄袖短身,周代出现长大宽博样式。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衣裳以宽带束腰。古代的下裳与今天女子穿的裙子不同,它有点象后世的围裙,裳的里面仍穿有裤子。这种裤子无裤裆,也无裤腰,只有两个用带子系在腰间的裤管,而隐私处全靠裳遮掩。商代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商代发式骨笄•用途:固定发髻和冠帽。•从周起,女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商代冠饰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在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略有变化。样式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通用矩领。仍无钮扣,腰间系带,挂玉饰,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是皮革制成的为“革带”。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之服饰。东周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商周贵族服饰暖色为多,黄红为主,间有棕、褐,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商周军戎服饰台湾耶美人原始藤甲想象复原图。藤甲用藤条编织,形如现代坎肩,胸前用麻绳系扎。为增强防御效能,还在藤甲表面蒙上鱼皮,胄也用藤条编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服饰发展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形式上,深衣、胡服。•上衣下裳的不便,深衣制改革•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上下缝合•由于当时人没有穿裤子的习惯,需要以衣物紧密包裹才不至于暴露身体,深衣因为“被体深邃”,因名。•一为交领曲裾式,一为交领直裾式。战国楚曲裾式单衣图(参照长沙楚墓《人物龙凤帛画》绘制)深衣楚国贵妇交领、右衽直裾单衣湖北江陵墓出土实物胡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衣长齐膝,袖小;腰间束有附带钩的皮带,可松可紧;短统皮靴。其衣制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似;不过胡服袴是连裆的。中原上层人物惯于坐而论道,穿长衣视为特权,一旦弃长就短,不法古、不循礼。秦汉服饰第一个封建制政权政治向心力、丝绸之路吸收、融合、厘定以皇权为中心的儒家服饰思想和封建服制法定化•沿袭深衣形式•“三重衣”:外衣、中衣及内衣,每层领子必露于外•直裾(直襟)•曲裾(三角斜襟式)秦汉服饰汉代梳髻、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下裳部分面积大。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裙裳部分膨大如伞•战国深衣的变例曲裾直裾直裾在西汉以前就已出现,古代裤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容易外露,不恭不敬,所以要穿曲裾深衣。后出现有裆的裤子,曲裾绕襟多余,东汉后,直裾取代曲裾。•上襦下裙•中国女服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战国至清,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样式。汉代妇女的襦裙图襦裙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后汉书》: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发式《汉武大帝》中的女子发式男服曲裾袍承战国深衣曲裾禅衣及其内衬之衣曲裾袍直裾袍直裾禅衣及内衬裙襌衣仕宦燕服素纱襌衣纺织品图案及色彩头衣•又称“元服”•上古文献无“帽”字《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帽子。男子长到20岁要行冠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左传·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戴冠要束发,“结发”“束发”表示二十岁。何人不戴冠?•小孩、罪犯、异族人、平民。•(1)小孩。二十岁以前垂发,称“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总发:古人不剪发,小孩的头发长了,就紧靠发根扎在一起,散披在后即“总发”。•总角:如果不把头发扎成一束,而是左右两束,即“总角”。《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何人不戴冠?(2)罪犯。髡,剃发。时奴隶多为受了髡刑的罪人。未受过髡刑的奴隶青布束头,称“苍头”。上古军队多由奴隶组成,同以青布裹头,“苍头军”山东诸城东汉墓出土描绘罪人被施行髡黥刑罚场面的画像石摹本何人不戴冠?•(3)异族人。•远离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区,披发为常。•《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4)平民。“冠”的部件•1.纚xǐ,包束在头顶的头发的黑布。整幅(2.2寸宽、6尺长)•2.笄、簪,先秦时叫笄,从汉代起叫簪。横插过头发与冠冕,使之固定。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的叫衡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缨,防冠掉,在冠圈两旁有丝绳,在颔下打结,把冠固定在头顶上。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颔下,称为緌。•4.紘,兜住下巴的绳子,丝绳的两头系在冠上冕延,长方形板。旒,延的前沿所挂的一串串小圆玉。纩,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玉石紞,垂在延两则用以悬纩的彩条。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后帝王戴冕有旒。冠•长冠:“高祖冠”或“刘氏冠”•冕冠:“平天冠”•武冠:原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武将所用。•法冠:獬[xiè]豸冠•梁冠:进贤冠汉代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男俑长冠汉代武冠汉代进贤冠通天冠汉代远游冠舄[xì]绸面木底,配祭服穿用,厚底。脚服丝履配以礼服如朝服屦夏用葛、冬用皮,居家燕服的薄底便鞋。屐:木底鞋汉兵士铠甲胸背部分缀以甲片。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连,腋下也有带子相连。采用的甲片均呈长方型,前后各三排,最高一排用六片,下面两排各八片。轻便,多用于骑士。
本文标题:秦汉服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1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