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狭义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广义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在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2.土地的特性(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二)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SP=0经济供给——0ESP1林地→耕作投入增大,生物蓄积量减少→耕地→固定资产投入,生态损失巨大→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损失哒→耕地→生长周期更长→林地3.供给稀缺性——土地投机,地价猛涨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4.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土地主要作为地基、操作场所与空间——土地的数量、质量,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5.采矿业、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业:土地主要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有绝对的影响旅游业:特殊的土地资源——优美、奇特、险峻,便利的交通——对利用的效果有绝对的影响5.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7.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8.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动态的。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选择--土地利用程度分析)指标: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三)土地利用规划(四)土地开发(五)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4.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一)静态分析法:指标:(1)投资产品增长率(2)投资收入增长率(3)投资收益增长率(4)投资回收期(二)动态分析法:指标:为了使投资与收入具有可比性,就需要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这两个指标。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1.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和计算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反映的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不可逆转的投入。所谓不可逆转的投入是指生产要素一经投入就无法收回,否则会造成财产价值的损失和破坏。3.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4.土地肥力(即土地经济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5.十七世纪中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土地报酬递减”现象6.18世纪70年代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7.1777年英国农场主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8.1815年威斯特在《资本与土地》中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9.几点启示:(1)土地报酬(对比关系)与土地肥力(潜在能力)不是同一概念(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为劳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10.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11.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人地关系、城市规模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技术变迁、交通运输、制度与政策、级差地租和土地价格、农业比较利益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1.区位理论:1.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2.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3.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4.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Losch)提出了市场区位论2.杜能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3.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4.土地合理配置原则:(一)地域分异原则:各地区在进行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地域土地的自然特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首先满足农业用地的特殊要求保护耕地,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区位利用原则:土地利用存在着强烈的区位效益差异。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而要求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要还从研究系统理论出发,根据系统综合原理,不仅要注意农用地和非农用部门内部的用地配置问题,更要注意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有机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四)系统综合原则: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还需要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平衡问题,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态平衡原则,结合土地资源的区位利用,确定其不同的经济用途,以提高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5.农业区位地租:L=Y(m-c)-YtdL—区位地租;Y—单位面积产量;M—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t—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费;d—作物产地与市场的距离。区位地租曲线交叉点的横坐标是农作物种植圈带的合理分布范围的分界线6.主导农作物区位地租代表整个农作物组合区位地租线。7.组合区位地租:L=1/3(L1+L2+L3)8.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R=Y(P-C)R—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Y—单位面积产量;P—单位农产品在其产地的收购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公式本身说明,在决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时,考虑的是如何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的纯收益,而不仅是其中的级差地租9.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10.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1.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一)在农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二)在工商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对工商企业的经营规模在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1)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产生是因生产要素不可分行性(2)在购销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3.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意义)(一)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二)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三)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四)消费的多样性(五)公共产品的存在4.扩大规模经营的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5.土地利用上的城市规模效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不断提高的结果;二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节约的结果。6.合理用地规模的制约因素1)所设置的居住区级商业、文化娱乐、医疗公共设施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条件3)居民社区活动和管理方面的影响。7.房地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建筑结构的状况,也取决于临近房地产的状况。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2.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市(区)级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县(区)级土地管理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子(分)目标,各项目标应尽可能数量化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内容:中国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检查等:决策——编制程序——执行——监督检查4.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经济手段:地租地价、财政、税收等、行政手段: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等、法律手段:立法、司法等、信息手段:GIS、GPS、RS等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资源稀缺论、效率利用论极限增长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绿色发展论3.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4.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两大部分5.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土地资源的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6.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括以下内容:(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3)要有长远性。4)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7.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其作用是(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2)改善生态环境。(3)解决脱贫问题。(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理论1.狭义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2.土地制度的构成(1)土地的经济制度(2)土地法权制度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又反过来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3.完整的土地经济制度包含: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4.土地所有权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5.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6.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1)土地使用制是在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重要方面。(2)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3)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4)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下,也要求建立并实现与土地公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比如,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土地使用制度,以使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得以实现和巩固。8.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把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就土地关系的实质而言,也是一种租赁关系。在中国城市土地国有制下,把土地通过各种形式出让给企业单位或个人有偿使用,同样也是一种租赁
本文标题: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1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