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1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未来2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区。长三角的历史与现实表明:长三角的优势在整体,出路在联合,关键在创新。在长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求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集成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区域整体的持续竞争优势,促进长三角地区走上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化现代化之路。一、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1、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未来二十年,长三角地区将充分发挥优势,实施科教兴区、高度开放、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21世纪20年代基本建成经济发达、科技领先、高度开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国内一流的经济核心区,达到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表1-1)。表1-1长三角地区现代化发展指标估测指标单位2002年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272510000三大产业比例%6.4:51.5:42.15:40:55非农劳力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73.280城市化水平%47.475适龄青年中大学生比重%540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2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2、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二十年,长三角的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业生产将实现向都市农业、精准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领域,长三角地区将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在精品钢材、造船、汽车、成套装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现代纺织、家用电器等领域形成世界级的制造中心。金融服务业、知识服务业、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3、社会发展趋势长三角大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15个地级以上城市,目前该地区被称之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带,城市化率达到47.4%。预计到2020年,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5%,非农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将从目前的73%提高到80%以上。4、可持续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中小河流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大气污染加剧,农水产品污染物超标,生物资源衰退。地质环境问题普遍,这2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与控制,将严重制约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影响到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5、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到202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将形成枢纽型和网络型的基础设施,为长三角的发展以及带动我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长三角区域的这些趋势,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科技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要求科技在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保证,从而增强长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二、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分析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已经形成共同合作、追求共赢的观念,为区域内实现科技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经济基础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区域科技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见表2-1)。表2-12002年长三角区域若干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出口总额总额占全国比重总额占全国比重总额占全国比重长三角十五城市19105亿元18.65%4046亿元21.3%924亿美元28.38%表2-22001年两省一市若干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产品房间空调器家用洗衣机化学纤维丝布成品钢材金属切削机床集成电路汽车其中:轿车大中型拖拉机比例28.340.158.861.736.024.455.261.717.94141.22、市场基础长三角区域内各类要素市场日趋完善。上海形成了以证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期货交易、同业拆借、票据贴现、保险等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体系。同时,在长三角还形成了一批年交易额达百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在全国最大的十个生产资料市场中,长三角拥有6个。三、长三角地区科技发展态势分析长三角地区十分重视各自地方的创新体系的建设,整体科技力量居于全国前列。1、大学和科研机构区域内有各类高等院校174所。其中,全国重点大学17所,进入211工程的达24所。全区域共有2000多家国有独立县级以上的研究机构,在生命科学、微电子、海洋科学和工程、航天航空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企业创新能力近年来,浙江在企业中已经建立了158个企业研发中心。上海已建立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0家,其中有2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总数的10%。江苏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941个,从业人员4.97万人。目前,已经有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为跨国公司提供本土技术支持。33、人才基础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长三角地区中专以上人口占全国总量的30.13%,大专以上人数占全国的18.06%。2002年底,长三角地区每10万人具有大学程度的为4493人,比全国平均多882人。长三角地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3.3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112.3万人,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5.9%。共有两院院士250多名。4、科技创业环境长三角区域的15城市,十分重视科技创业环境的建设。早在1992年,江、浙、沪两省一市都作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战略决策。浙江在1998年在全国率先推行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鼓励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兼职创办科技企业。江苏、上海在1998年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进一步优化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环境。目前,整个区域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6个,大学科技园10个,留学生科技创业园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93家,为科技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科技投入和产出长三角地区的科技投入与产出,与我国的京津冀、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相比,总体水平上处于领先。表3-2长三角区域科技投入占全国的比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R&D经费地方财政的科技拨款长三角区域560.7亿元221.8亿元46.1亿元占全国的比例24.2%21.3%17.8%科技产出:从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科技成果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致可以反映三个地区的科技产出数量和质量(表3-3、表3-4)。表3-3长三角与国内其他区域专利比较199620011996--2001专利申请授权比的平均值长三角16.61%19.99%61.55%京津冀14.4%10.95%59.98%珠三角13.27%18.39%69.09%表3-42001年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占全国比重科技成果数应用技术成果获奖励成果长三角区域(项)399333811520占全国比重18.5%17.7%23.2%6、瓶颈与障碍长三角由于体制和历史局限,各地区创新体系都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各地的创新活动没有形成合力,再加上创新体系上的缺陷,从而影响和制约长三角区域整体的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具体表现为:4(1)从技术层面来看,应用研究环节的脱节,是科技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2)从体制上来看,行政分割,造成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远没有得到体现。长三角地区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不少,却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使有限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本资源分散;信息不能共享,重复立项、重复研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造成社会有限科技资源的浪费。(3)从区域核心城市的作用来看,核心城市还处于极化、集聚过程,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亟待增强。四、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思路、重点1、战略目标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努力,把长三角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若干基础研究领域,如生命健康领域,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在战略高技术的如航天航空、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的某些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要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大学科技园为核心,成为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10年前),人均GDP从目前的2700美元跃升至5000美元,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整个长三角区域要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知识服务中心之一,若干战略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第二阶段(2010--2020年),人均GDP从5000美元跃升至10000美元,上海建成“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国际化大城市,整个区域实现现代化。在若干科技前沿领域居主导地位。3、战略思路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规划的战略思路是: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优化配置,开放集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科学规划,形成特色。4、战略布局结合长三角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拟构建以上海为轴心,以南京、杭州为两个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区经济科技发展圈层网络结构。从区域发展的需求出发,整合现有资源,把三地建设成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为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区域内的其他城市,逐步成为长三角区域的技术研究中心、工艺开发中心和创新扩散中心。5、战略重点长三角区域科技规划的重点应集中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效率”、“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层面上。五、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若干建议我们认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重点在于构筑开放型的网络,以保证信息、资金、人才、成果、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1、完善区域创新的组织机制建立区域内多层次的科技政策协调机制,加速区域内科技市场的成熟与完善,增强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政策的协调与统一,统一区域内各地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5策、政府采购政策、产品认证制度等,促进区域内科技要素的流动。加强规划的协调。对长三角的科技长远发展,加强顶层思考、整体设计、系统推进。2、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构筑人才高地着眼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国际性和前瞻性,建立培养、吸纳和任用区内外、国内外人才的机制。3、以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完善创新体系,支撑世界级制造基地的形成长三角区域目前技术引进工作存在着低水平分散重复引进,重设备引进轻技术引进,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扩散的问题,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实施引进技术本土化战略,构筑若干应用研究开发平台,提高技术引进效率,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生产中心向制造中心转变。4、强化战略技术研究,培育战略产业所谓战略产业,是指在未来有可能形成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产业。为此,长三角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应该对未来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行战略性布局。5、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构筑网络型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建设,应积极推进区域内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服务体系的建设。长三角地区应选择一批能体现区域优势和特点的行业,依托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组建若干个行业性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咨询、法律、培训等服务和做好技术转移工作。6、形成区域内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区域内科技发展的共同基金。建议科技部和两省一市共同出资设立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跨行政区的涉及区域性发展的一些重大项目联合研究、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区域性创新平台的建设。联合建立和发展长三角地区风险创业投资协作网,探索建立区域性的科技发展银行。鼓励跨地区技术与资本的融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天使”资金作用。建立各地政府科技预算稳定成长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资利益机制。
本文标题: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