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长白县人参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长白县人参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介绍一、特产业发展现状长白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的产业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的特产业主要形成了人参和北五味子两大生产基地,其他产业规模较小主要以县内销售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特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特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长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边境安全。一、人参产业发展情况目前,全县人参留存面积达到403万平方米;鲜参总产量349万公斤(实际产量预计在500万公斤左右),平均单产达到3.1公斤/平方米。西洋参留存面积达到81万平方米,鲜参产量73万公斤,单产2.7公斤/平方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参生产大县。人参产量约占全省人参总产量的20%左右。人参销售收入达3亿多元。全县共有1万多人直接靠人参收入生活。由于坚持狠抓科技兴参,长白县的人参在生产和加工上形成了独到了优势,科研机构健全,技术力量雄厚,单产和质量水平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茅,创出了长白人参特有的品牌。2004年全县156万平方米人参通过国家GAP认证。2010年被确定为吉林省人参标准化种植区和人参产业园区。人参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成为全国最大的无农残人参生产基地;人参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方向转变,但仍以初加工为主;人参生产主体改变较大,由过去国有、集体为主发展为以集体、民营、参业合作组织、个体为主的局面。二、长白人参具有的独特优势1、无公害,高品质。我县生产的人参品质绝大部分都已接近无农残人参,其比例已接近100%(农药残留指标仅为0.0-0.00几个PPm),这是长白人参最具特色的、优于其他地区人参的优势。我县生产的无农残人参产量占到全国无公害人参总产量的50%以上,与此同时人参的内在质量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参总皂苷含量较高,总皂苷含量2.8%,Re+Rg1大于0.25%。2、人参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长期以来,我县把建设无农残人参基地作为主要方向,把建设精品人参基地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标准化、规范化人参生产技术。对人参生产采取“五统一”管理摸式,即:统一计划、统一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加工工艺、统一销售,在各生产企业建立并完善了一套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整个人参栽培加工过程都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进行监控和检测,生产的人参质量已接近无农残标准。由于我县人参栽培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通过人参GAP认证的面积已达158万平方米,年产人参150万公斤以上;马鹿沟镇联办参场50万平方米的人参生产基地还通过了欧盟EOCERT、美国NOP、日本JAS和中国有机认证,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对人工种植人参进行有机认证的企业,每年生产有机人参40万公斤以上。我县生产的人参产品质量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大部分已接近无农残的水平。2007年3月被确定为吉林省长白山绿色人参种植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长白山绿色人参标准化示范区。3、人参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长白县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较快的发展,参业经济合作组织也随之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立了蓝天人参专业合作社、太阳低农残人参专业合作社、天丰人参专业合作社、富强人参专业合作社等八个人参专业合作社。这些经济组织自愿组织起来,通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提高了自主经营、规范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根据我县对人参产业进行全面整合进一步提高人参产业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思路,正在按照人参种植区域对人参生产业户进行全面的整合,计划将全县人参生产单位由现在的1200多个整合为十六个左右;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4、技术体系完善,技术水平领先。经过多年不断研究探索,长白县形成了以土壤消毒、配方施肥、人参五次调光、人参(五年、六年)一贯制栽培、人参灌溉、人参—西洋参轮作、病虫害防治等为代表的独特的长白县无农残人参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目前,平均单产达到3.2公斤/平方米、最高可达4公斤/平方米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过多年研究,解决了人参连作的技术难题,使人参“园田化”生产成为可能,能够延长资源消耗的年限,也使人参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得到提高。全县人参连作和轮作面积达到108万平方米,占全县参地的31%。长白具有较好的宜参地资源。根据调查,长白县仅集体和个体宜参地尚有3000多公顷,国有林地中宜参地面积尚有4000多公顷。按照每年200公顷的规模批复,可利用年限超过30年,基本可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三、人参精深加工业发展势头较好为全面提升人参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我们本着人参加工企业高起点准入和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引进和确定人参产业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已经开工建设和正在准备建设的项目有四个:一是总投资约五亿元的吉林长白绿叶参业有限公司人参加工项目;主要生产各类功能人参和人参保健品;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5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二是投资1.1亿元的加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机人参产品加工项目;主要生产有机人参系列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三是台湾炳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参道”产品加工项目。通过对龙头企业的整合凝聚一批精英企业,形成合力,带动产业整体发展,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使人参加工逐步向着企业现代化方向发展。2、北五味子生产基地建设: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经过科学论证,提出“把北五味子产业培育成为继人参之后的第二个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为了尽快把北五味子产业做大做强,经多方工作,2004年10月份长白县被国家授予“中国北五味子之乡”的称号。北五味子产业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照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种植,已累计发展到1.9万亩。其中结果面积约为4千亩左右,产干品北五味子9万公斤3、浆果及坚果生产基地建设浆果基地建设:我县蓝莓人工栽培面积累计达到1013亩,苗木基地一处;蓝莓基地尚未进入盛果期。野生蓝莓产量在100吨(鲜果)左右;周边地区产量约为150吨左右。坚果生产基地:主要以红松果林建设为主,目前已累计完成红松果林基地建设81000亩;其中1.2万余亩已进入结果期。4、其他中药材生产情况2011年以返魂草、沙参、细辛等为主的其它中小药材发展面积达到5000余亩。5、野生中药材种类及储量我县属于典型的长白山植物区系,境内山高林密,植被类型复杂,中药资源具有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的特点,是个立体中药资源宝库。从品种看,全县药用植物共有136科943种,其中计产的55科112种,总储量11500吨。主要野生地道中药材有山参、黄芪、五味子、刺五加、党参、细辛等,储量达1597吨。其中:黄芪50吨,五味子34吨,刺五加438.2吨,党参116吨,细辛155吨。每年中药材野生采集量约70吨左右。朝鲜周边通过海关进口过来的中药材每年约100吨左右,民间贸易每年约200吨左右。6、特种药用经济动物。养殖梅花鹿已达到2985头,年产鹿茸1053.2公斤,实现产值306万元。以细鳞、花羔红点鲑等名贵珍惜冷水鱼在十五道沟、十六道沟、新房子镇建立了养殖基地,年产商品鱼20万公斤,实现产值500万元。特种经济动物人工饲养发展较快,乌苏里貉养殖达到2000头,野猪饲养达到135头等。全县以林蛙为主的经济动物生产,实现产值1162.9万元。(二)特产品加工业情况我县的特产品加工业总体而言相对落后;距离特产大县、特产强县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1、人参加工情况。作为我县传统产业的人参加工业仍然以产品初加工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产品,主要加工品种有红参、生晒参、大力参等品种;全县建有年加工能力在10万公斤以上的人参加工厂近二十家,这些较大型的加工厂普遍采用热风烘干技术加工人参。加工工艺和技术比较规范。但是精深加工产品仍然处于空白。2、北五味子加工情况。我县主要有两家专门从事北五味子加工的企业。一是白山市含情饮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北五味子饮料生产;二是长白县松云野生经济植物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是长白山五味子口服液。但是两家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在短时间内难以对我县的北五味子产业产生真正的带动和拉动效益。3、蓝莓加工业情况。我县的高山越橘酒有限公司和长白酒厂均进行蓝莓加工。其中长白高山越橘酒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蓝莓加工的企业;生产的蓝牙蓝莓饮料和红景天酒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年产量各位300吨。4、其他特产品加工企业情况除以上加工企业以外还有山野菜加工企业两家(泰宝特产品加工厂和绿洲山珍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即食山野菜或保鲜山菜及一家以生产民主食品(高丽大酱)为主的金斗笠高丽食品厂。(三)特产业龙头企业建设情况目前我县共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七家;期中省级龙头企业两家(长白参隆集团有限公司、鼎元参茸有限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家(天风参业有限公司;金斗笠高丽食品厂;泰宝特产品加工厂;长白高山越橘酒有限公司和长白鹿业有限公司)。(四)即将开工建设的特产品加工企业情况。通过招商引资今年即将开工建设四家人参、北五味子等精深加工企业。一是总投资约五亿元的长白参隆集团功能人参加工项目;二是投资1.1亿元的加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机人参产品加工项目;三是投资6500万元的怡达饮料加工项目;四是投资980万元的林业局与韩国合资加工精致红参和浓缩液项目。以上项目以完成注册登记等工作正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计划于5月份开工建设;年内开工生产。中药材加工企业的开工建设将极大地带动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特产大县的建设。二、特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特产业产业链条没有真正形成。尤其是以人参、北五味子为主的我县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产量的特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品;产品销售仍然以原料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因而也难以对地方财政和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只能称其为原料生产基地。2、特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现有的特产品加工企业无论从规模、产量还是效益都很有限。一是受到原材供应有限的影响难以做大规模;二是受到资金的影响;三是受市场开拓能力的影响;四是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等原因;只能是小规模生产;难以对基地产生带动效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规模。3、特产品特色不够明显。除高丽大酱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以外其他产品大部分为大众产品;缺乏商品的个性特点尤其缺乏鲜明的地域和产品特色。4、产品知名度低,缺乏品牌特色。我县的特产品不论原料还是产品虽然具有较好的产品品质,但是由于没有品牌或知名度较低难以形成市场优势更谈不上品牌优势的问题。目前仅有马鹿沟镇的人参和高山越橘酒厂的蓝莓饮料和越橘酒通过有机认证。5、组织化程度较低。虽然成立了人参、北五味子生产合作社等组织机构但大部分仍然以官办形式为主,组织松散难以形成合力,发挥作用。6、特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尤其是人参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即将实行生态功能区定位,长白山区为限制开发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人口管理政策,要鼓励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对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将对我县的人参种植业乃至人参精深加工业产生重大影响。除以上存在的问题外还存在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技术、服务力度不足;对外合作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等多种原因制约着我县特产业发展。三、今后发展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我县特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以有机、绿色特产品栽培(管护)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特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提高特产品生产产量和质量,形成以长白山区域特点和朝鲜族民族特点特产品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为代表特产品生产加工业
本文标题:长白县人参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