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省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1/12贵州省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团队名称:生物资源科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姜金仲承担学称:(盖章)合作企业名称:(盖章)填报日期:2012-8-27贵州省教育厅制二O一二年七月填报说明本任务书由各有关教学单位组织专家论证后填写。任务书中“未来三年建设目标”着重填2/12写作为校级教学团队,今后三年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进行探索等方面将要开展的工作,不包括立项前团队自行建设的已有成果。b5E2RGbCAP一、团队简介(申报理由)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科学本科专业创办于2011年,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20人,硕士10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3人、青年学术骨干2人,在校生近百人。2011年,专业所在学科(生物学)被评为省级重点支持建设学科。生物资源科学专业是我院响应教育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的号召、开始申办的,并于2010年由教育部特批为传统招生目录外专业,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领域涉及新兴产业、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行业(贵州省当前重点扶持的十大产业之三);贵州省是生物资源大省,但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本专业就是针对这种省情而开办的,其办学目标就是为贵州省生物资源开发应用领域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本专业是教育部为西南地区生物资源地域特殊性布设的专业,具有西南地区生物资源代表性;目前,全国只有我校及山东泰安学院有此专业,而且我们的生物资源专业与泰安学院的生物资源还有明显的区别,该院生物资源的教学重点是生物资源保护、属公益性事业,我校该专业的教学重点是生物资源开发应用,属于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行业;因而,本专业具有办成全国特色专业的极大潜力。由于该专业办学前无古人、无成功先例可供效法,促使我们不得不对如何办好该专业多动脑筋,在无人区探索一条路子出来。于是,我们集学院老师及校外知名学者的智慧,初步理清了思路,选定了方向。我们认为:从贵州省是一个生物资源(特别是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大省及贵州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的省情出发,思考生物资源科学专业办学方向时的思路是:理学学位→→培养应用创新人才→→生物资源科学→→生物资源开发。所以,虽然我们的专业名称为“生物资源科学”,但是,我们的办学重点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生物资源研究:生物资源生物学特性及分类识别;生物资源化学成分分析;生物资源的开发现状;生物资源潜在开发价值分析(食品、药物、保健、收藏、玩具、装饰等)——生物资源初级开发:野生动植物及微生物的人工驯化;产品初级加工及市场化。——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生物资源有效成分的提取;现已开发资源的再开发;新产品初级加工及市场化。——生物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模式:如何进行应用创新思维。通过我们的培养,使学生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掌握生物资源开发所需要的一般知识及技能,重点掌握目前开发刚刚起步的(药用)植物、动物及微生物资源,能够初步模仿别人的工作、看懂别人在开发过程中所做的事情,进而思考如何在别人的基础上,超过别人,使开发走向深入,抢占市场制高点。在上述初级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凝练出了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办好本专业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贵州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贵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生物资源化学信息物质研究。3/12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实现该目标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该目标,首先必须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学团队),只有过硬的教学团队,才能完成本目标赋予的创新性教学工作。虽然过去的时间里我们通过人才引进、进修提高,使我们的教学团队整体实力已有明显提高,但与本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期望乘省教育厅“教学团队”建设的东风,使我们的教学团队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使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办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二、团队带头人姓名姜金仲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7民族汉政治面貌中共党员高校教龄18最终学历(学位)博士职称/职务教授专业遗传育种联系地址、邮编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550018办公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箱主要学习、工作经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1979-1983河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3-2004河南省汝南园林学校任教,高级讲师2004-2009北京林业大学硕博连读,获遗传育种博士学位2009-2012贵州师范学院任教,教授所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在学院领导班子领导下,负责生物资源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1、组织团队成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三年来,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组织团队成员积极申报教学及科研项目,三年来,团队共成功申报各级科研项目45项。3、在学院引进人才时,给学院领导当好参谋,把好学术质量关,把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引进来,及时充实、提高团队成员的数量及质量。4、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组织团队成员申报2011年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建4/12设项目,并于当年获得批准。5、疏导团员之间关系,使团员之间始终保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和谐关系。三、团队成员教学团队共26人(含团队带头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26人,占100%。团队成员基本信息一览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1姜金仲男1958.7博士教授植物遗传育种学、生物统计学、创业专题讲座等(216学时/年);团队带头人2王超英女1958.8学士教授教学管理改革督办3罗倩女1982.8博士副教授生物化学教学(162学时/年);食用菌栽培技术4唐源女1980,8博士副教授微生物资源开发学(162学时/年);教学5曹剑锋男1972,6博士副教授生物资源开发学及产品综合利用(162学时/年)6梁志远女1959.8学士教授天然产物化学(90学时/年);教学7刘讯男1979.10博士副教授生态及生物资源保护法规(90学时/年);教学8刘树文男1980,6博士副教授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学教学9符裕红女1980,3博士副教授生态及生物资源保护学(162学时/年);教学10杨燕女1980.4博士副教授动物饲养学概论、动物遗传育种(90学时/年);教学11王波男1969.1博士副教授细胞工程教学12王自布男1984.3博士副教授植物资源开发学及品综合利用(162学时/年)13朱富寿男1958.4学士教授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督办14郭玉红男1975,4博士副教授动物资源开发学教学,饵料生物培育技术等,15孟泽彬男1975.8博士副教授动植物遗传育种16张荣祥男1980,6博士副教授动物营养与饲料(162学时/年);教学17周权宝男1978,6博士副教授天然产物化学教学18张兆军男1978.2博士副教授细胞生物学教学19代传银男1980.3博士副教授生物资源加工机械与设备等(162学时/年);教学20黄燕芬女1967.9学士副教授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162学时/年);教学;生物实验室主任5/1221任翠娟女1979.6硕士副教授普通生物学(90学时/年);教学22张延威男1979.2硕士副教授微生物学资源开发学(162学时/年);教学23潘聪男1984.10硕士助教淡水养殖应用技术(90学时/年);教学24钱长江男1984.6硕士助教植物生产综合实验(90学时/年);植物学教学25甘秀海男1976.1硕士讲师基础化学(72学时/年);教学26周丹女1980.9学士实验员动物生产综合实验、经济动物养殖专题(90学时/年);专职实验员四、教学改革及成果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由于办学时间较短,虽然没能积累较多的教学改革获奖成果,但是,本学科的教学改革却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并初步取得了成效。1、初步理清了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办学方向:理学学位——培养应用创新人才——生物资源科学——生物资源开发(尤其是贵州药用生物资源开发)。以生物资源开发应用为主要办学方向是本团队的显著特色,目前在国内尚无先例,所以,团队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挑战,理清办学方向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多的挑战随时在等待着我们。2、在确定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5门代表本校特色的主干课程知识体系。3、围绕确定的5门特色主干课程,基本建立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4、鉴于生物资源开发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专业,团队已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划。5、已将部分改革成果撰写成论文“CoursesystemreformationofbioresourcemajorinGuizhouNormalCollege”,目前已被《advancedmaterialresearch》期刊接受,预计年底可以正式出版.校级及以上获奖情况(教学、教研方面)时间奖项名称及等次获奖者颁发部门2001年贵州省“百年树人杯”多媒体教王超英贵州省教育厅6/12育软件评选一等奖五、科学研究及成果团队近三年科学研究基本情况综述近三年来,团队共获得各类基金资助科研课题45项,其中国家级(含部级)14项,省级(含厅级)21项,市(校)级10项。共公开发表学术论50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含SCI)17篇;一般核心期刊14篇。共参编出版学术专著4部。团队近三年科学研究基本情况统计科研课题共获得科研课题45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21项;市(校)级10项。学术论文共公开发表学术论50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17篇;一般核心期刊14篇。学术专著共出版学术专著4部。专利共获得专利0项。其中国家级0项;省级0项。校级及以上科研获奖情况时间奖项名称及等次获奖者颁发部门2010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姜金仲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08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黄燕芬贵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姜金仲中国林学会、梁希科技基金委7/12员会2005年中国林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姜金仲中国林学会2005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任翠娟贵州省人民政府2004年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黄燕芬贵阳市人民政府1996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黄燕芬贵州省人民政府1996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王超英贵州省人民政府六、未来三年建设目标(请列出分年度建设计划,能量化的请量化)(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2012-2013:引进具有特殊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其中40岁年龄以上1-2人,以填补团队人才断层;强化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2名年轻教师到实习基地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2人次以上;制定团队分组方案。2013-2014:引进具有针对性实践能力博士3人,其中35岁年龄以上1-2人;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学习实际操作能力,选派1名教师到高级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4人次以上;将团队按专业性质分组,并建立小组管理制度。2014-2015:引进学术水平较高的博士2人,从事本专业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使本专业研究向纵深推进,提高本专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学习实际操作能力,选派1名教师到高级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2人次以上;修改完善小组管理机制。经过3年的建设,使团队成为一支年龄、学缘、专业、性别构成合理的双师型团队,使团队成为一支业务能力过硬,运行机制高效的团队。三年建设期间,团队采取以下运行机制:1、在学院领导带领下,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实施本团队建设工作。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对每个成员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出版著作教材、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奖励等所需费用给予一定的资助。3、组织团队成员开展教学研究,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积极申报各种教学研究项目和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4、定期召开团队内部学术研讨会,交流各自承担的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发表的学术8/12研究成果
本文标题:省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4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