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1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467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470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474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477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482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487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49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2儿科中医诊疗方案3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主要症状:皮肤、粘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2)常伴用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二)证候诊断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儿科中医诊疗方案4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2.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紫草、地肤子、徐长卿、甘草。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活瘀。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4.气不摄血证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5)兼证加减a.血瘀明显: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b.兼湿热: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c.兼湿浊: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二)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1.丹参制剂: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2.清开灵、穿心莲内酯或热毒宁: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风热症状者。3.中成药: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儿科中医诊疗方案5公藤多苷片。(三)中药熏蒸疗法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药。参考用方如下:1.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2.风热伤络型可选用: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设定适宜温度和时间。(四)儿科基础治疗1.营养支持疗法可选用维生素、电解质等。2.合并感染时治疗:可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等。(五)护理1.一般护理:包括房间、床铺、生命体征的测量等。2.饮食护理:忌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油腻、硬固之品;根据患儿体质制定饮食计划。3.情志护理:向病人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张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三、疗效评价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医四诊信息动态分析,观察中医证候改变。2.疾病病情变化评价临床缓解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评价点之前1周无反复。显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有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无效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儿科中医诊疗方案6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1.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1.4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1.5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1.6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l0月)。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2.4实验室检查:(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二)证候诊断1.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儿科中医诊疗方案7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3.毒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能紊乱、体质虚弱或肺部啰音经久不消者。(1)阴虚肺热证可有低热不退,咳嗽少痰,盗汗,面色潮红,唇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指纹紫。(2)肺脾气虚证可有咳少痰多,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或指纹淡红。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药汤剂(1)风热闭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2)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泄肺开闭推荐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蒌壳、桑白皮。(3)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泄肺开闭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甘草、知母。(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宣肺化痰推荐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白术、云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5)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治法:清热宣肺,养阴益胃儿科中医诊疗方案8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玄参、贝母、生甘草。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内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煮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3.中成药辨证选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猴枣散等。(二)中药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三)外治法1.药物敷胸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各证型。2.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3.肺炎贴经皮治疗,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或肺部听诊有明显的湿性罗音者。4.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5.药物敷脐疗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者。6.中药灌肠法,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7.拔罐疗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8.天灸疗法(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四)护理1.室内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指标1.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2.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儿科中医诊疗方案93.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二)疗效判断临床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消失或X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明显好转。有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无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儿科中医诊疗方案10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根据年龄、潜在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将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具体判断条件见表1:表1: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年龄(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0—2岁2+—5岁5+—14岁765322222注:(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因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4)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二)证候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1.肺脾气虚证: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弱,指纹淡。2.气阴两
本文标题:儿科病中医诊疗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7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