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昭君自由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董必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族的生活2、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3、匈奴族生产的发展二、汉朝与匈奴的和战1、西汉初年汉与匈奴的和战白登山之围、不得不“和亲”2、汉武帝发动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3、匈奴的分裂和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公元前一世纪中期)4、汉元帝时呼韩邪请求和亲和昭君出塞5、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冒顿冒顿(?-前174),姓挛鞮(luāndī),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造一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冒顿鸣镝射马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他发明了一种响箭,他下令说:“我的响箭设想那儿,士兵就必须把箭都射向那儿,否则一律斩首。”……卫青(?-前106),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霍去病霍去病(?-前117),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8岁跟随卫青作战,官至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很少说话,敢于冲锋陷阵。常带领精壮的轻骑兵,远离大军,深入蒙古大沙漠数千里,追击匈奴贵族昭君昭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姓王名嫱,昭君是她的字。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她出塞和亲,对汉匈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史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史记·匈奴传》赞)。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曾写《题昭君墓》的诗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对我国历史上“和亲”的不同看法对我国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历史上的和亲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匈奴是我国古代民族。战国时分布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势力强盛,统治大漠南北,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曾屡与中原王朝征战。汉高祖七年(前20O),匈奴大败汉军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迫使刘邦缔结和亲之约。汉武帝即位后,多次进军漠北,扭转了屈辱忍让的局面。后匈奴内部纷争,于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南北朝时成为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曾先后建立前赵、北凉、夏等国。北匈奴屡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引起欧洲民族大迁徙,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匈奴虎噬羊饰牌匈奴人的鹿形和羊头形金属装饰品两汉时期,匈奴族迅速发展,在畜牧业兴旺的同时,匈奴地区的冶金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左图为“立式长角铜鹿”,1962年由内蒙古伊克昭盟准噶尔旗文化馆征集;右图为“铜盘角羊饰”;这两件装饰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当时匈奴人游牧、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刻有汉字的单于和亲砖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卫青(?—前106),字仲卿,西汉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县人,本姓郑。他的生父郑季当过平阳县吏,因为办事经常出入平阳侯曹寿家。曹寿的妻子平阳公主(原封阳信公主,下嫁曹寿后改称平阳公主)是汉武帝之姊。郑季在乎阳侯家办事时,与平阳公主侍婢卫氏私通,生卫青,因从其母冒姓卫氏。卫青的同母姊卫子夫为平阳侯家讴者(歌女)。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出游霸上(长安东郊),还至平阳公主家。平阳公主设宴款待,讴者献歌,武帝唯独喜爱卫子夫,平阳公主“因奏子夫送人宫”,给了武帝,年余,有身孕。武帝陈皇后母陶长公主(武帝之姑)听说卫子夫得到武帝宠幸怀了孕,很妒忌,乃使人捕了卫青。当时卫青给事建章(宫名),未知名。幸赖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率领壮士数人把他抢救出来。武帝闻知其事,召见卫青及其亲属,厚加赏赐,以青为建章殿侍中。不久,武帝立卫子夫为夫人(后立为皇后),擢卫青为太中大夫。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汉朝对他隆迂如初,而且赠赐加多一倍。呼韩邪向汉元帝提出,愿意当汉家女婿,复通和亲之好,元帝立即应许。一个叫王嫱(qiǎng强),字昭君的宫女,原是“良家(平民)子”出身,这时慷慨应召,主动出来“请掖庭(后宫)令(长官)求行”。汉元帝决定将她许配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容貌丰美,仪态大方,通情识理,深得呼韩邪单于的倾心敬爱,特加称号“宁胡阏氏”,意思是通过这次和亲,将与汉家建立永远和好安宁的关系。王昭君伴同呼韩邪出塞以后,一直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汉匈通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西汉的终了。史载当时:“边城晏(晚)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人民)无干戈之役”,北方边郡出现了空前安定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被人们传颂的“昭君出塞”故事(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群山」两句起势不凡。诗人发挥想像力,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并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凡。「一去」两句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紫台,指皇宫。「紫台」连「朔漠」,自然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青冢面对昏黄的沙漠就自然给人一种空旷与沉重之感。「画图」句,是说元帝从画工为宫女所画的画像中只略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识昭君的美丽容貌,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空归月夜魂」,「环佩」以她的饰物指代昭君,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她的父母之邦。此诗结尾「千载」两句,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和祖国的深厚感情。诗人此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此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本文标题: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9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