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食品工业部分)
-1-云南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2016年6月-2-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我省非烟食品工业发展呈现出高开低走,逐年回落,最终保持以年均16.7%的高速增长,总体上实现了“稳中求进”的目标。非烟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6.7亿元,为“十三五”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不易成绩。2015年,非烟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304.63亿元,同比增长10.6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43.46亿元,占非烟食品工业增加值47.60%;食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4.13亿元,占17.9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3.97亿元,占34.46%。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4%、1.6%、3.2%(全部非烟食品工业占9.3%),食品工业的平稳发展对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糖产量249.58万吨,比2010年179.78万吨增加了69.8万吨,年均增幅为8.55%;精制茶产量14.23万吨,比2010年12.27增加了1.96万吨,年均增幅为3.77%;饮料酒产量119.93万吨,比2010年97.32增加了22.61万吨,年-3-均增幅为5.36%;食用植物油产量26.65万吨,比2010年22.17万吨增加了4.48万吨,年均增幅为4.71%;乳制品产量57.47万吨,比2010年31.44万吨增加了26.03万吨,年均增幅为16.28%;软饮料产量337.42万吨,比2010年227.84万吨增加了109.58万吨,年均增幅为10.32%。二、存在问题(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我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占到非烟食品工业的47.3%。我省生物、水能资源优势以及特色优势农产品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食品工业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方便型、功能型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工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二)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多数骨干食品产业产品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使得食品工业企业生产效益受到影响,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多数食品工业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偏小,生产设备落后的问题,大部分中小食品企业竞争力弱,行业“小、散、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为落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深层、长远的认识。(三)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仍较薄弱。2014年全部食品工业R&D经费9.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35%,R&D项目325个,大多数中小食品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4-技术研发应用不够重视,技术改造与创新投入的欠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差,尤其是大量规模以下的小企业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较差、品牌意识淡薄、抗风险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形势的要求。(四)食品产业链建设尚需加强。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分散农业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不适应加工业发展的要求,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目前处于简单的初级供给阶段。相应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品质的提高与市场消费和食品加工的有机结合还很不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加工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五)产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围绕食品工业发展的社会化流通和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冷链物流网络发展相对落后,大宗食品原料储备、电子商务、贸易和加工配送体系不完善,围绕骨干食品企业的配套协作产业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三、“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5-重点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开放型、创新型,绿色化、信息化和高端化的“两型三化”建设。使《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与行业发展有机结合,优化存量、引导增量,通过创新驱动,实施供给侧改革,打造知名品牌、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培育壮大食品工业,增强食品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为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注入新动力。(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开发生产市场销路好、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机制,提高有效供给能力。——突出创新驱动原则。推进加工制造业与原料基地协同、制造业服务化、产业耦合发展,打造跨界融合新优势。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流动,抓好重点产品,促进产业延伸,培植和提升具有特色的食品优势产业集群。-6-——坚持绿色智能发展原则。以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为导向,促进工业结构朝轻型化、绿色化、信息化方向转变。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力争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实现智能化改造。——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原则。加强专用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和标准化体系,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受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51522”目标,即5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规模,5个产业达200亿元规模,全部非烟食品工业达到2000亿元规模。——到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非烟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非烟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到2020年力争制糖、精制茶工业、酒产业、果蔬加工、软饮料制造等5个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规模,屠宰和肉类加工、乳制品制造、食用菌加工、食用油加工、调味品加工等5个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规模,并形成一批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食品产业龙头企业群体。-7-——到2020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非烟食品企业集团5户,10-20亿元企业集团30户。——通过完善食品工业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和食品源头监控和检测体系,全面加强食品行业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食品企业诚体系建设。四、主要任务(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更精准的产业政策和食品行业准入条件,瞄准重点产业主攻方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促进中小食品企业向“高、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在大力提升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推进食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食品工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高其新产业在食品产品结构中的比重。(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政策、资金等要素向食品龙头企业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优势企业开展跨所有制、跨地区兼并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开展上下游和相关配套产业兼并重组,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的聚集发展。转变传统的手工劳动和作坊式操作,提高食品生产机械-8-化和自动化程度,实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化生产和发挥规模效益。(三)加快绿色与创新发展。以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为导向,促进工业结构朝轻型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加快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促进食品工业可持发展。引导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构建食品工业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机制完善的食品工业技术创新平台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平台。推进省内高校特色食品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培养多层次的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促进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发挥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根据重点培育的食品工业十大产业特点,联合科研院校研发平台和咨询服务公司组织专家对重点行业进行把脉诊断,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云茶”、“云酒”、“云咖”、“云油”、“云菜”等知名品牌与企业。由政府层面帮助行业搭建品牌宣传平台,帮助企业对外包装宣传造势,与各大电商谈判推介,参与各重大展会,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和价值。整体包装全省食品产业项目,由省政府牵头带队组织谈判和推介项目,-9-为重点品牌进行精准招商,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扶持企业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五)构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食品工业社会化流通和服务网,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业,重点支持粮油、果蔬、肉类、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省内食品物流骨干企业,培育区域性食品物流中心。发展大宗食品原料储备、电子商务、贸易和加工配送体系,鼓励围绕大型食品企业的配套协作产业发展。建立食品产业信息发布制度。提高食品供求、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价格监测体系,在及时通报国内外食品产业市场动态的同时,提供食品产业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六)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加速推进全省食品工业两化融合进程,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食品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鼓励食品制造企业以“互联网+”网络协同模式开展工业生产,以研发设计、原料控制、生产制造、质量管理等核心业务融合为重点,深入开展试验和试点建设工作,把生产整个环节都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进一步优化食品企业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管理模式,带动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调整。进一步完善现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采用政府购买云公共服务方式引导中小企业“上云”,使中小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基本云服务。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率先在重点产业-10-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支持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等特色食品传统产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推广更多云南优质制造品牌。充分发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对食品产业的变革作用,提高食品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七)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大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强化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食品企业的责任,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和安全技术标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和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在食品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鼓励引导食品企业落实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等先进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履行质量安全责任的能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五、食品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到2020年,通过“1152”行动,即重点培育10个产业、10个工业园区、50户重点企业和200项重点项目(一期100项),重点发展十大产业。把制糖加工、精制茶工业、酿酒工业、果蔬加工、软饮料制造、屠宰及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食用菌加工、食用油加工、烘焙制造等10个产业培育成优势食品产业,支撑非烟食品工业实现2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目标。(详见附表1、2、3、4)-11-(一)制糖工业1.1发展方向和重点。继续推进制糖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现有制糖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走更高层次的联合,组建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糖业集团,提高生产的集中度。支持食糖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蔗渣制浆造纸、生物工程等综合利用产品的发展,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群,实现制糖业与关联产业互动、效益互补的产品结
本文标题: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食品工业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