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6.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1)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了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7.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哲学原理(1)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3)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4)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5)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改革开放专题(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的性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2.改革的目的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巿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髙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2012考研政治分析题材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于12月1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这是我国纪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规格最高的一次论坛。10年前的今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胡锦涛主席总结了十年来对外开放取得的新进展等讲话内容。相关考点链接: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③改革开放的目的:社会生产力层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制度层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层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①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通过自身调整可以得到解决;中国社会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邓小平: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①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②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③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配合。2.“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1.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四、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对外开放的层次: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内陆省区。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2012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名师结合考研政治的命题趋势及特点,分析总结考研政治各科目的知识要点,为广大考研学子潜心搜集整理了最新信息和多方面精华资料,希望通过我们总结的这些考点,帮助广大考生在基础复习阶段梳理好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基础考点,做好考研政治复习的起点工作。现总结马这部分的基本考点如下:一、唯物论1.物质观: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哲物质观的意义2.运动观:运动含义/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相对静止含义及意义/运动与静止关系/割裂二者关系会产生的错误/运动的形式3.时空观:含义/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的无限与有限性4.实践观:本质/特点/形式/主体客体及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的能力结构[物质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主体的分类[个人/集团/社会/人类]/客体及分类[自然/社会/精神]/实践的三个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自然灾害/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联系起来)5.意识观:物质决定
本文标题: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