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3
SICHUANUNIVERSITY论文名称:略谈“己学”和本体论学的关系作者:邵茗泽所在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年级:2014级学号:2014141491094手机:13881837287电子邮箱:569918113@qq.com指导教师:麻尧宾日期: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五日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邵茗泽2略谈“己学”和本体论学的关系——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邵茗泽摘要当代哲学家麻尧宾先生提出的“己学”体系,接续儒家传统的本体论说,将自我与本体的浑然一贯,综合了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吸收了西方哲学,是现代新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对中西方哲学都十分有兴趣,在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有所创新和发展,选择了这一门课程,并未了更深入了解己学的思想,通读了《“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现在笔者将就这篇文章中的精彩内容粗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关键词:己学;新儒学;传统儒学;本体;一己遍照;哲学在哲学如此一个巨大的框架中,必然要进行合理的拆分才能使哲学思想变得明晰透彻、逻辑清晰,是一位哲学家的理论体系得以被众人接受,并广泛流传,为后人所记载的必然条件。儒学是中国哲学的一重要分支,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洗礼,从孔孟、朱子、象山阳明的传统儒学到近代以冯友兰、熊十力、方东美、成中英为代表的新儒学1,儒学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至今,迎来了儒学学习的又一春天。现代新儒学大概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现已经过三代发展2,是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突围,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儒学的正宗道统,总结渗透后来发展的宋明理学;另一方面立足现代社会,运用国际视野,中西贯通,吸纳融合相关西学,和西方思想家平等对话,最后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己学是现代新儒学进行到第三期后的发展和创新,从易本体论3演绎,在前贤熊十力的《体用论》、方东美的“太极无名”与“情理两仪”4和成中英的本体阐释学等基础上做出了己学的通贯,笔者将其概括为“一统摄二径三往”——一统摄为“一己遍照”;二径:(1)自我与本体的浑然如一,(2)传统儒家的为己精神,即本体的构造和实现;三往:(1)由自我照察宇宙面的本体与人生面的本体(2)自我的本体与宇宙生命的天然关联,(3)哲学史的条贯:以心为本体系、以理为本体系以及以物为本体系。1“新儒学”的概念原来指相对于孔孟“原儒”的宋明理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2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的划分,有不少说法,其中以刘述先先生的“三代四群”说比较合理。即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和张君劢;第一代第二群:冯友兰(新理学)、贺麟(新心学)、钱穆和东方美;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和徐复观;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和杜维明。3一本体论,在入学的现代转出中极为重要,前贤若熊十力、方东美、成中英等大抵遵此脉络。4出自《哲学三慧》,方东美著。实为本体所涵泳,两者各自体现了本体系统的原始意象。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邵茗泽3一、宇宙论、本体论、与物、心、理的辩证统一《“己学”发略》一文中围绕“宇宙论”、“本体论”、“物、心、理”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在笔者看来,三者各城一系有彼此不可分离,辩证统一。1、宇宙论“天所覆为宇,中所由为宙”5,即“宇”指横贯的空间,四方上下“宙”指纵贯的时间,古往今来。宇宙是人们最大的认知范围,它包含了一切人类观察到何为观察到的事物,这里的可大至无穷,能涵括全体;也可小至无穷,为一切生成的根本。而我们平时所认为的物理意义上的宇宙只表示大至无穷的概念,与哲学上的意义并不完全等同,所以这里要注意。虽然信奉唯物主义论,但是“哲学已死”6并不就令人认同,虽然现如今发达的科技已经可以用从宗教和哲学上托生的物理数学意义的宇宙论来解释从前不能解释的很多问题,但是在哲学意义上宇宙论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很多哲学关联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出发,其认为宇宙论的问题均由哲学世界观决定,没有单独的宇宙论。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区别在于:宇宙论探求这个世界什么是真实的,而本体论则探求对任何世界都有效的关系与原则。2、本体论(Ontology)最早是由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7提出,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社会学理论。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了实践。但这是西方哲学界定的本体论,与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有所区别。简单来说,中国哲学本体论更偏向于人生..的问题,为工夫义;而西方哲学大抵是宇宙..的问题,即知识义。这也便印证了前面所说的“宇宙论”与“本体论”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论断。3、宇宙论与本体论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8区别:宇宙论探求这个世界什么是真实的,而本体论则探求对任何世界都有效的关系与原则。西方认为的宇宙面的本体是绝对化的,因为无其他对象而言,所以极为孤悬,但在东方社会中这种相对孤立的本体很难存在,也不是文化所提倡;所以人生面的本体就通俗易懂的多,对于每个人的生命,自己就是本体,也是主体,他不是孤立的,可以理解为“道义”“体用”——“以本体..言之,则是有理,然后是有气,而理之所以行,又必因气以为质也。”9此中“理”或“太极”是践人成圣与敬天爱民之道德践履的借镜者,意味着,在自我管理理论中,若想达到成圣5《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6霍金在《大设计》中开篇说明“哲学已死”。霍金,现代宇宙学的先驱代表人物,否认了纯哲学和宗教可以解释自然,这也表明各大宗教只是古代精神世界探索未知,追求解脱的体系,而非客观真理。7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8《外国哲学大辞典》,冯契主编9朱熹《朱子全书●四书或问●孟子或问●卷三》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4页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邵茗泽4的最终目标,必然要践行理。4、物、心、理“心”指功能、活动,“理”:指秩序、条理;“物”:指材料、气质,物即心即理,三者都是,是宇宙生命浑然的本体,又可引申至儒学的三大体系:物本论、心本论、理本论。皆为本体论的一部分,所以“物、心、理”与“本体论”“宇宙论”的关系明了,不必赘述。“物”“心”“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玄妙的关系:朱子言“理”: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10阳明言“心”: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11龙川水心言“物”:度外之功,岂可以论说而致;百世之法,岂可以辏何而行乎!天下,大物也,须是自家气力可以干得动,挟得转,则天下之力无非吾之智力,形同趋而势同利,虽异类可使不约而从也。若只欲安坐而感动之,向来诸君子固已失之偏矣;今欲斩钉而发施之,后来诸君子无乃又失之碎乎!12物、心、理三者辩证统一,一人的生命为例:心为一个人想做或能够完成的活动,物为一个人的外在客观条件如物质条件生理条件,理为一个人生活于世间所要遵循的规律法则等。以小见大,宇宙的生命体至诚无息,既无虚假。“故至诚无息面部细则就,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13简言之,物、心、理三者表不同而内无异,命名方式不同,但功能无异,即“构造义的三元论,功能义的一元论”二、己学与理本论、心本论、物本论的关系己学发于易本体论,而异于易本体论中三种经典的本体论,集“理本论、物本论、心本论”之大成,综合所得,实为创新己学,“己”为自我本体,即具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等特性的主体。自我本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对我而言,自我本体是我自己;但对他人而言,自我本体就不是我,而是他自己。与其他三种本体论类似,己本论统摄为“一己遍照”。10《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11《传习录·门人陆澄录》12《陈亮集·壬寅答朱元晦秘书》13《中庸》二十六章哲学体系代表人物统摄体现理本论伊川、朱熹格物致知无理处见到理心本论陆象山、王阳明逆觉体证无心处见到心物本论陈龙川、叶水心以礼节欲无物处见到物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邵茗泽5这里的“一”与多相对,指普遍意义共相意义上的一般存有。“遍”就是指时间空间意义上的普遍。“照”作为此概念中的关键字指每个个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生不已展开的生命过程。这一点对东西方哲学来说有所不同:西方哲学侧重自我驱动的过程,将范围缩小到人类社会,此观点更多在描述正面的自我,展现出对自我的肯定,希望通过对个人的正面鼓励实现个人或者集体的提升与进步。而中国哲学则侧重自我艮困,本身的生生不已又是自我艮困的体现,自我艮困体现在人类社会是指个人私欲,对自我艮困的突破也就是对个人私欲的约束和限制。其中以儒学为典型,如:“克己复礼为仁”14“人道立而天下不可以无法仪,人心之多私,而依法为公,此天下之大势所以日趋于法而不可御也”15“存天理灭人欲”等等。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人民的价值观、思维习惯、社会风尚、文化熏陶等影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集体利益重于自我驱动,默认接受自我艮困,以人类社会为研究讨论主体的儒学都在讨论如何克服自我艮困突破自我坎限而成圣的方法。我们不妨尝试从:诚以为然、确以为然、良知方面去打破自我艮困。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西方人民则以令人暗叹的姿态,从文艺复兴到马克思哲学到资本论,所倡导的发扬自我,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后记儒学是一个历时悠久,传承有序,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个性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它是汉文化的主脉,国学的核心。先生《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一文,对儒家哲学涵括精当,论证有据、鞭辟入里、剥茧抽笋、条贯缕析,系统呈现了儒家哲学发展的承转关节、递延精髓,并撷英荟萃构筑“己学”。充分展示了儒学乃至国学的丰富内涵、意义作用和学术魅力,调动了学生对儒学、国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为我们今后的学习作了很好示现。本文若有任何不当之处,望先生海涵斧正。学生非常荣幸本学期能担任先生课代表负责微信公众号运营,感谢先生的教诲,也期盼的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能获得先生更多指引。参考文献:【1】《“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2】《从先秦而至宋明——中国哲学之惯有的具体表达式(上):吾人与本体的肌理之分辨》14《王阳明全集▪礼记纂言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5《陈亮集▪人法》98页哲学体系代表人物统摄体现理本论伊川、朱熹格物致知无理处见到理心本论陆象山、王阳明逆觉体证无心处见到心物本论陈龙川、叶水心以礼节欲无物处见到物己本论麻尧宾一己遍照无己处见到己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邵茗泽6
本文标题: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3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