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世界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观察ManagementObserver总第610期第11期2016年4月中旬出版·9·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演进过程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都必须放到共同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去审视。习主席也反复倡导,我们只有用世界眼光和历史思维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才能不断拓宽我们的战略视野,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源。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序幕,从此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苦苦追寻,但均以失败告终。正当国人陷于彷徨与苦闷之际,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促使我们做出一种新的选择。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资本主义的丑恶暴露无遗。二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又给了人们美好的憧憬。它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原来世界上不仅仅只有资本主义这一条道路可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强力量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如何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事实上我们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展开工作的。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蒋介石一再妥协退让。4·12反革命政变,在大量共产党员遭到屠杀之际,苏俄在中国的代表鲍罗廷依然认为,“国民党的左派对中共还是持友好之态的,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不仅不应鼓励工人和农民,而且还要约束他们的过激行为。”大革命失败后,新任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又不顾我国国情,要求我党照搬俄国革命方式,走“城市中心暴动”的革命道路,导致我党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惨痛的失败面前,逐渐意识到革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成功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为复兴中国革命和争取最终的胜利指明了唯一正确的方向。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迎来了鼎盛时期。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快速崛起,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了由17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其宗旨就是要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这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讲,意味着完全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机会。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实现国家的发展,我们只能采取“一边倒”的战略,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苏联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3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其工业总产值达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一。这些情况都在无形中增强了我们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愿。在这一背景下,我党于1953年6月,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正式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10·中国公共管理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从1956年到1978年,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屡遭挫折、历经坎坷。不可否认我们党的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是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以世界视野来看这一曲折历程,则会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按照苏联模式施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特别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作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整个世界引起极大震动,同时也为各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思考、打破对斯大林个人和苏联模式的迷信崇拜。为此,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仅仅过了2年时间,我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以致相继发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7年以后,社会主义国家逐渐从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造成的影响中摆脱出来。与此同时,1956年底爆发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暴露了英、美、法等国之间的矛盾。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度引起西方国家的震惊和危机感。在这一时期的两大阵营对抗中,社会主义阵营显得更有力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赫鲁晓夫提出了苏联要在15年时间内,在工农业最重要产品的产量、某几项工业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在会上提出,中国要用15年时间赶上或超过英国的设想,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不久,毛泽东等领导人就觉察到运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并努力加以纠正,但历史终究还是没能向好的方面继续发展,在“左”倾错误的持续影响下,“文化大革命”爆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美国侵越战争的逐步升级,使中美关系处于尖锐对抗状态;中苏关系又因为意识形态上的激烈争论和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而日益恶化,社会主义阵营陷于分裂。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党既要“反帝”又要“反修”,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渐取代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由此可见,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之所以成功与挫折交替,正确与失误交织,是时代背景与国情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创新理论、推进实践,并成功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不断顺应世界大势、与时俱进,是我们能够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一路披荆斩棘、扬帆远行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美苏争霸趋于平缓,转入僵持阶段。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逐渐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伟大航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东各国经济明显出现下降趋势,由“发展速度比较快到比较慢再到停滞”。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苏联模式所具有的各种弊端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解决。遗憾的是,一些国家将问题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脱离国情照搬西方制度,实际上带来的却是国家的混乱与经济的倒退。正是基于对东欧剧变的反思以及对我国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小平同志·14·中国公共管理别”,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不同和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宣传方式,减少误读。第四,世博会不可完全照搬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国家形象宣传策略,应结合世界园艺博览会本身的活动特色,制定合理的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方案。深刻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对东欧剧变的反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时代内涵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尤其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随着一大批新兴国家的崛起,“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受到严峻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时代内涵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宽广的世界视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着眼世界经济新常态,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等重大战略举措,为中国与世界的未来描绘出一幅美好蓝图;着眼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态势,习主席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着眼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习主席“8·19讲话”明确提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本文标题:世界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0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