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路径研究
174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本文将民生改善与幸福指数提升结合起来,并以苏州城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路径,为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现状与对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有研究资料表明:居民幸福感、幸福指数指标已经被人们关注已久,但将民生改善和提升幸福指数结合起来在实践领域进行研究的很少,缺乏提供相关的经验证据,鉴于目前的研究不足,本文将民生改善与幸福指数提升结合起来,并以苏州城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路径,为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提出对策和建议。一、苏州市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总体情况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苏州市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总体情况是:苏州居民自评幸福指数总体较高;从不同居民群体来看,除了“城区居民幸福指数总体上略高于农村居民”之外,还可以发现以下特点:女性居民的幸福指数高于男性居民;中老年居民的幸福指数高于年轻居民;城区中老年居民的幸福指数高于农村中老年居民;居民的学历高低与幸福指数高低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整体来看,自评幸福指数80分以上的居民学历层次较为均衡;家庭月均收入高低与幸福指数高低成正比关系;进入苏州居住生活时间越长,幸福指数越高;社区互识率越高、楼道关系越融洽,幸福指数越高。新苏州人对苏州的身份认同感仍有待强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近三成的新苏州人对苏州的归属感不强或者没有归属感,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予以培养和强化;居民对实现幸福苏州目标的信心较强;收入增加、身体健康、家庭和谐是苏州居民眼中影响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王敏杰1刘坤2二、影响苏州市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分析课题组对影响苏州市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苏州城乡居民的满意度:在经济生活方面,苏州市城区居民对近年来收入的满意度较高,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动迁安置居民(失地农民)对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充满期待。九成以上的居民对苏州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表示满意。三成左右的居民对苏州市的整体消费环境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物价偏高、便捷程度不够、尚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购买力人群等三个方面。在生存安全方面,苏州居民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城区和农村居民对苏州市社会治安总体状况的满意率分别达到了97.2%和93.1%,对社区治安状况的满意率分别达到了98%和94.8%。食品安全成为苏州市居民关注的重要话题。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明显高于城区居民。九成左右的苏州居民对公安、城管、交通等政府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成效表示满意。在医疗卫生方面,苏州居民对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布局的满意度有待提高。超过两成的居民对医疗综合资费表示不满意。居民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在行政服务方面,超过九成的居民对苏州政府行政工作人员(含基层社区工作者)的业务熟悉程度、工作态度表示满意,从满意程度来看,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在文化教育方面,超过九成的居民对苏州市的学校布局、义务教育质量(是否强调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师德风尚、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表示满意,从满意程度来看,城区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区文体活动的整体氛围较为浓厚,农社区居民文体活动需求旺盛但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在社区服务方面,超过九成的苏州居民对社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及用房、文体健身器材等)表175示满意,从满意程度来看,城区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城区和动迁社区均有接近10%的居民对物业管理表示不满意,这也是较容易诱发冲突的不和谐因素。超过七成的城区居民和超过六成的农村居民表示愿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超过八成的城区居民和超过七成的农村居民表示经常参加或者非常愿意参与社区活动。苏州居民行使社区民主权利(如理性参与各种选举、积极向社区提出意见建议等)的意识和能力仍有待培养、提升,近三成的居民对行使社区民主权利持无所谓、被动参与的态度。在城市环境及基础设施方面,超过九成的居民对苏州市的环境保护(空气洁净指数、水质、公共绿化、工业排污监管等)成效表示满意。九成左右的居民对苏州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状况(公交路线布局、道路拥堵程度、路政管理状况等)表示满意,从满意程度来看,城区居民明显高于乡镇居民。九成左右的居民对苏州市的供水、供电、供气状况(主要是稳定性、价格水平)表示满意。三、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路径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在确立工作目标时,应更优先地了解社会中哪些条件或因素与人民的生活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以便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和机制来减少、消除导致人民不满意或满意度较低的方面,从而促进人民幸福感的不断提高。1.增强城乡居民幸福感,要创新理念加强幸福社区建设一是平等参与理念。幸福社区建设需要将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视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二是整体幸福理念。幸福社区建设需要整体提高各参与主体的幸福指数,要让政府及其官员赢得民心,要让企业及其员工在承担社会责任中获得政府与公众的认同,要让社区组织及其成员获得居民认同,要让居民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三是综合评价理念。在幸福社区建设成效的评价上,不仅要考察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效果、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社区组织的发育和功能发挥情况、社区居民参与情况,而且还需要考察各参与主体幸福指数提高情况,即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相互认同情况。2.增强城乡居民幸福感,要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协调共进经济增长是民生幸福的前提,民生幸福建设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过于乐观地看待经济增长对提升民生幸福的关系,以及片面割裂民生幸福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都是机械的、片面的。因为幸福感的评价主体是个人,主观感受占很大的比重,期望值是决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即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如果民众的期望值不高,精神上有寄托,比较容易满足,幸福感也会很高。相反,即便经济已经很发达了,但如果民众的心理预期高,实现值与期望值之间距离很大,幸福感就不高。如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精神文化建设,享乐主义盛行、消费主义泛滥、精神空乏贫瘠,在物质的繁华中民众找不到归属感、成就感,即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幸福指数也可能不如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价值追求。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协调共进,大力保障“底线民生”、改善“基本民生”、解决“热点民生”,使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变为民生福祉同步增进的过程,不让一个家庭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掉队”。3.增强城乡居民幸福感,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首先,要扩大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的范围。建议设立工商经济类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社会团体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统一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其次,要规范备案、引导登记社区社会组织。建议按照“一级登记、二级备案、三级管理”的模式,规范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对备案超过一定年限且运作较规范的社区社会组织,通过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简化程序等措施,引导其注册登记。再者,要鼓励设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建议积极鼓励各类社区工作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日托所)、农村卫生服务中心、街道(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等机构注册登记,鼓励镇(街道)的地域性文体、经济类基层组织注册登记,试行登记“社会企业”。最后,要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建议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兴办、专业管理”的创建模式,通过实施“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积极推行在区(市)、176街道(镇)和社区(村)多个层面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为初创期、成长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资金、能力支持,制定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设立标准和基础条件,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每个市(区)、街道、城关镇和部分城市社区,建设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全市基本形成功能有别、错位发展、较为完善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4.增强城乡居民幸福感,要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以协调利益关系为核心,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从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在社会资源分配、就业创业、教育提升、行政司法等方面,为全体社会成员追求幸福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健康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化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追求和道德规范,全面提升市民道德水准和城市文明程度。以促进生态文明造福于民。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作者简介:王敏杰(1964-)女,江苏宜兴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刘坤(1980-)男,山东曲阜人,苏州工业园区社会管理局科员。基金项目:本文为苏州市社科联2013年重点课题“提高苏州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B-11)的阶段成果。参考文献:[1]张鹤鸣、群众.以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感[J].2012第9期[2]刘国风、李军.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的准确测度——兼议提升居民整体幸福水平之见解[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第11期[3]俞灵燕.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与思考——以绍兴为例[J].调研世界,2011第1期[4]李朝霞.温州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现状调查与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第6期[5]陈国富、李国辉.民生导向——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第8期[6]邹安全、杨威.基于民生视角的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提升策略——以长沙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2第11期[7]罗建文、赵嫦娥.论居民幸福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1期(作者单位:1.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2.苏州工业园区社会管理局,江苏 苏州 215104)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创造友善氛围、培育友善情怀,向古人借智慧是不能忽视的。参考文献:[1]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M].新世界出版社,2011.8[2]臧知非.论语[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3]王洁红注译.淮南子[M].广州出版社,2004.5[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老子·庄子精译[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作者简介:高长峰(1971-),男,辽宁瓦房店人,硕士,讲师,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第二教学部副部长。从事政治理论、国学文化的研究。(作者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大连116023)(上接第173页)
本文标题: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路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1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