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利弊影响及对策探析
P.192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P.193综合摘要:社交网络的兴起产生了以真实性存在、开放式互动、平等式参与的新型网络传播特点,也引发了笔者对青年学生利弊影响的思考。正确认识社交网络盛行现象,提出从把握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合理引导网络人际交往、提高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等途径探索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关键词:社交网络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WEB2.0时代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日益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成为最受青睐的新型人际传播工具之一,并对青年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充分认识时下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利弊影响,有利于探索SNS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加强新形势下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社交网络的兴起与特点SNS,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交网络服务,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于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也就是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的人数不会超过六个”。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社交网络月度覆盖人数已达到3.8亿,其中活跃用户1.55亿,占我国互联网用户总人数的31%。中国已经成为社交网络技术发展最快、社交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社交网络之所以会受到网民特别是青年人的青睐,与其信息传播特点是密切相关的。首先,真实性存在。在Web2.0时代出现以前,互联网一直被认为是虚拟世界的代名词,早期的网络社区、BBS论坛、博客,用户都是一个个ID符号,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这虽然有助于保护个体的隐私,但后果却是增加网络信息的不真实性,降低了网络交往的信任度。区别于传统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社交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实名制,使网络用户以真实的姿态出现,揭开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神秘面纱,建立起来一个可以相互信任的透明社交圈,强调了网络的真实性存在。其次,开放式互动。社交网络将网络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无限延伸,还原现实的社交关系,他的存在基础是好友或是好友的好友,通过熟人圈建立一个现实的世界。在社交网络的人缘基础上,用户通过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熟人找熟人,通过搜索、朋友介绍加为好友或是加入群组的方式,与“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建立连带关系,并通过信息的分享,扩大交流与互动,拓展社交范围。第三,平等式参与。社交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平等、共享的交流平台,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它消减了中心的意义,凸显了去中心化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留言板、群信息、粉丝关注与评论等功能,清晰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当用户的个体身份得到尊重需求的满足,就会有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当富有创意的表达或积极参与受到其他用户肯定时,用户对自己在网络世界的角色变得更加自信,也推动他们更充分地参与到社交网络中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二、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影响1.社交网络的正效应(1)获取自我认同。青年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可以将日常看到的、想到的思想和信息及时共享,提取精华并链接到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使自己的好友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鲜活的思想,把握热点、观点和动态,并加以评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人们渴望认识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社交网络恰好为“客我”提供了一个空间。现代青年人大多都怀揣自我实现的梦想,追求更高级的心理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很多深层欲望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在社交网络中通过被关注、被接纳、被赞许、被肯定,得到了群体的归属感和尊重感,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种种压力并不堪重负的青年人来,可以缓解压力、宣泄情绪、获取自我认同。(2)满足情感需求。青年人的情感体验最为丰富,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很多人的圈子变得极其“狭隘”而且不稳定,往往出现孤独、焦虑、忧郁等情绪情感。社交网络真实性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将虚拟的互联网与真实的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在社交网络上,青年人的交往更容易、内容更深入、效率更高,可以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满足了他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喜悦、忧伤,在一个平等的透明的社交文化中建立起可控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圈,情感获得了支持,真实情感得到回归,增加了愉悦感和幸福感。可以说,立体的、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当代青年人的情感需求。(3)减少社交成本。根据传统的社会学理论,青年社会化的主要渠道是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大众传媒,而社交网络的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开辟了青年社会化的又一途径,当代青年已成为了“社会化网络一代”。社交网络一方面降低了青年交往的经济成本。比如走访、电话、信件、QQ等传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利弊影响及对策探析邵振丽浙江外国语学院P.194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P.195综合统的社交方式,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较大的经济成本,这对于经济上依然依靠父母的青年学生或者是正在奋斗中的青年,都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另一方面,社交网络降低了社交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现实生活的忙碌和压力限制了青年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交往活动中,社交网络却可以即时与朋友进行联络并可以及时记录活动轨迹,与朋友一起分享动态,掌握朋友的近况并及时做出反应。目前,社交网站开通的多种API更是可以让用户通过多种途径发布消息,携带手机即可发布消息,现代社交已成为“拇指社交”,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即可与朋友互动与分享。2.社交网络的负效应(1)沉溺于社交网络,造成社交障碍。社交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用户排解压力、疏泄情绪,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如果青年人对社交网站过度依赖,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减少了积极参与现实社会实践的热情。调查发现,年轻人聚会,很多人低头玩手机或各种电子产品,依旧沉浸在“拇指社交”中。长此以往,将沉溺于网络社交不能自拔,完全忽视或逃避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造成社交障碍,严重影响青年人的身心健康。(2)过度依赖社交网络,产生人格异化。社交网站在盛行的当下,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设置了很多游戏功能,可以不费力气地购买名牌、奢侈品,还可以恶作剧,不仅满足了虚荣心,还给予了用户在现实中无法获取的成就体验。由于社交网络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容易造成青年群体在网络上我行我素,淡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甚至会在增加财富的欲望鼓动下,突破社会现实的道德底线,放下“羞耻感”去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长期依赖于社交网络游戏,容易造成用户人格异化,负面影响放大,道德底线丧失。(3)游走在“亚文化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交网络重视个体信息的传播,为个人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话语权,也赋予了用户自主选择好友的权限。这样的文化形态可以包容不同的思想,也容易体现个人意志,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带来很多恶劣影响。同时,社交网络的话题与信息有些缺乏深度与广度,内容琐碎而片面,容易导致价值判断的错误和不良文化的影响。三、引导社交网络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1.把握网络信息传播特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建社交网络与传统网络有着不同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社交网络或将以其他更独特的形式出现,其自由开放、平等互动、去中心化等特点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转变角色,从现实世界的教导者变为虚拟社会的引导者,把握信息传播特点,主动以“指路人”的身份参与到社交网络中去,更全面、更真切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引导。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参与互动交流,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和扩展至网络。要以“平视”的角度、良师益友的姿态面对青年学生,多交流少说教,用社交网络流行话语和网络丰富表情体现亲近性和丰富的教育信息,采取双向互动式交流,使传授双方不断地互换角色,相互反馈,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平等的交流空间,形成网上网下良性的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起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2.合理引导网络人际交往,增强实际交往能力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网络社交的方式具有“局部性”的特点,与面对面的交往存在结构性差异,由于“身体不在场”,会使得人们的面部表情、声音、动作、眼神等因素难以发挥作用,有可能陷入“网络依赖症”。针对部分青年学生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沉迷于网络社交,影响身心健康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关注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特别是内向、不善言辞的青年学生更加要引导他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社交网络虽然能模拟现实交际环境,为很多人打造交际平台,在一定的时空上实现了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补充,但不能取代现实人际交往。要鼓励青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工作、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交往诉求,搭建形式多样的交往平台,吸引青年学生参与现实人际交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3.利用平台制造有意义话题,提高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社交网络比传统网络更容易催生小群体的亚文化,当个体对亚文化逐渐认同并习惯于享受亚文化圈氛围时,相关观点、话题、信息的关注就会在某一个群体中发酵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要鼓励青年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积极有意义的话题制造,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偏激言论的传播。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教师SNS网络,可以就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与同行、学生进行探讨,交流经验,激起思想的火花,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平台上进行健康话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同时,还要引导青年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性阅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筛选能力,使青年学生通过在社交网络媒介获取有益信息,培养他们利用网络媒介信息发展和完善自我能力,从而以更成熟的心态、更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认识自我,实现自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参考文献:[1]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7[2]朱峰,吕伟.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3[3]梁世敏,孙理,张丽伟.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孙远.青年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9
本文标题: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利弊影响及对策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1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