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素质教育问题的综述与实施途径探索
管理观察ManagementObserver总第623期第24期2016年8月下旬出版·85·早在西周时期,官学就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蕴含了素质教育的某些要素,比如重视德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教育(“君子不器”),重视全体学生(“有教无类”),强调实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思想。在近代,教育家胡适提出民主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反对和批判物化教育,认为教育应重素质的培养;同时提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决反对填鸭式教育。他还提出培养兴趣和发展个性是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起草1922年新学制时就把“谋个性之发展”定为标准。胡适认为,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关注社会需要,不能脱离实际。而在素质教育涵义阐述中,他提出“少年中国之精神”,即有实事求是的逻辑观念,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同时提出陶冶自身品性,担当社会责任,培养良好习惯。而进入21世纪,在新时期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专题重点提出,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理念,实施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关切的焦点。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教育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内容也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尽管核心要素没有较大改变,但在实践中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始终在进行探索和优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和实践行动。学术界研究者对于素质教育的涵义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柳斌认为素质教育有三层主要内涵,一是把所有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对象,素质教育是对每个学生尽心尽职培养,而不是把少数优等生从多数学生中选拔出来;二是智育、体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三是调动学生的发展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取得进步。宋晓燕认为,素质教育是体现出将个体的成长规律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这一特点的教育,不仅培养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学生,还要使他们拥有自我挖掘、自我提高的能力。徐爱萍认为,素质教育是带有开发性这一特点的知识技能发展教育、心理情感教育和道德意志教育,说到底是人生、价值、世界观的教育,它不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也是教师、思政工作者和社会管理者齐心协力的结果。有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是达到学习者个体目标、动机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社会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温向明认为,素质教育是有特色、多样化、多本位的肩负历史使命的教育,是一种学生主导与人才培养者引导相辅相成,多方参与全面共赢的新时代教育。·86·中国高校管理在素质教育涵义解析的同时,研究者开始了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探讨。邓志伟认为,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是多价值的教育、是学生自主的教育。有研究者认为,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蒲忠虹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可归纳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全体性特征,即全体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第二是整体性特征,即让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自由积极的发展,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体现出教育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第三是主体性特征,即注重学生的自觉性,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自信自强。而刘文江认为,素质教育具有实践性、指导性和综合性的特征:首先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和改革探索;其次在实践和活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提高动手能力;最后是素质教育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元化的选择可能,是各种教育指导思想的综合体现。对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不同的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出发,提出了侧重点各异的观点和主张。宋晓燕认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少年儿童时期,对其进行“美和爱”认识的启蒙,让他们学会感受身边的爱,进而懂得表达爱、给予爱,同时认识并珍惜生活的美好;二是青年时期,对其进行团结协作、集体意识的引导,由于这一阶段个体有比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对事物开始有自己的判断,因此要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为今后踏入社会打好基础;三是成人阶段,要引导他们学会责任和承担、批判和反思,具备面对社会竞争时力求发展的上进心和崇尚创新的进取心。刘芳芳指出,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应注重以下八个内容:探索真知、自我历练;融智于用,归纳创新;学会生存,服务社会;积极进取,开拓事业;处事练达,诚以待人;自我调节,身心和谐;修身律己,止于至善;塑造性格,开阔视野。杨娇珍从社会参与的角度探讨了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内容,她认为,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可以关联适应他们个性特点的社会参与活动,引入社会评价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温向明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认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基础),心理素质(灵魂),科学素养(关键),知识素养(途径),综合能力(目的)五个方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方法难以适应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急剧变化,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发展不容乐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现有的教育条件和体系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伴随着教育内部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导致结果偏差,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尚未解决且指导性理论模糊不清,体制性障碍难以跨越等问题。因此,教育界纷纷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在宏观政策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改革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是重点,加强校长与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也有研究者认为,实行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是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应该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相统一的观点;坚持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与重在培养能力统一的观点。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社会用人和劳动工资制度在评价标准方面要适应素质教育,同时建立起方便学习者选择的教育体系和制度。而在实际操作层面,有研究者认为推进素质教育一是要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实施个别化教学;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三是确立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而黄恒振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从偏重自然学科转向同时重视人文学科,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转向启发思维、培养特长,课内外全方位发展。面对新形势,于光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有三个有效途径:一是合理运用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诱导学生勇于尝试,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者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同时塑造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与人格,以及在磨难与挫折中的适应、生存与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创新教育与传承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在注重传授知识基础的同时,教育者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形成·89·中国高校管理党的十八大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学生党员是群体中的骨干分子,做好其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伟大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在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指出,开展学生党员教育,要把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作为重点,拓宽教育培养途径,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长效教育体系。本文探索了构建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平台体系建设,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把对学生党员的理论拔高、党性锻炼、德育养成、文化创新、就业指导等融为一体,依托高校既有的教学资源,辅以相应的实践锻炼,学生党员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增强活力、掌握技能、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经过实践教育平台的锻炼养成,使学生党员步入社会后具备优于其他群体的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平台体系,在育人方法上,要把德育和智育融在教育平台体系中,从教育时间的长度和教育形式的广度上形成育人合力,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使学生党员成为创新人才的骨干和表率,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进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工作机制上,突破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一是工作队伍主体的转变。从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转化为依靠学生党员在教育实践平台体系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自身的成长和完善。二是教育形式的转变。从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型转变为参与式的体验实践型,形成了学生党员、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多维模式,在学生党员再教育中更富实效。推崇、追求创新的意识,学会创新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三是坚持个性教育与团队教育并驾齐驱,在注重培育学生群体意识和团队观念的同时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和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实践过程中,妨碍素质教育实施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社会矛盾并没有消除,这是不可回避的,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只要通过持久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素质教育这一百年大计的实现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标题:素质教育问题的综述与实施途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1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