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网络时代公民教育的新途径研究
70程中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给学生应是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个体、集体的共同发展。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他们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一些,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当我们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局面。(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马家铺学校;甘肃定西744300)公民与公民教育起源于西方,不是我国本土的产物,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法治国家的逐渐成熟的重要构件,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下,如何造就合格的,有素养的公民,是当前公民教育研究必须直面的现实性问题。1.网络时代公民教育的新特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使用相对少,且成本低的技术就可以将全球各地联络起来,使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种族及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人参与小到身边发生的小事,大到世界变革中的讨论,总的来说,网络公民教育出现了以下新特点。(1)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时代公民教育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其表现在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进行的公民教育是一个共有的透明度极高的,而非谋议个有形的封闭区域。(2)开放性。网络上发生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公民教育的实践,其对所有人都开放,并且每个人都在自为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参与。(3)跨时空性。记得有这样一个学者是这样认为的通讯成本中距离不在被控制限制的这种现象可能会是21世纪前半叶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一种经济力量。在网络世界,公民教育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的局限。2.网络时代公民教育的新途径传统的公民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灌输,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公民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的,有一定的背离,那么在实践当中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文化差异、生活差异、环境差异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下,各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网络深刻改变和塑造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对我们的思维、心理、道德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影响。置身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引导人们全面认识网络,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并通过网络认识世界、理性表达、发展自我,塑造良好的公民,成为黄 玲1 范春晶2【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公民教育早已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糅合在一起,传统公民教育的途径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公民教育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网络时代公民教育新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寻求新的途径。【关键词】网络时代公民教育新特点新途径公民教育的新途径。2.1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运用在实施公民教育的各种途径中,学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应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形式。网络技术课程的多元化给更多的学生老师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记得2010年时互联网新兴的网络课程《公平与正义》在中国当时是风靡一时非常火爆的。这门课是哈佛的一位哲学教授开设的,自从网络公开课后点击量非常的高。类似于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多的,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也在逐渐的趋向网络教学、网络课程、网络课堂的运用。如高校现在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上面存放网络精选课程、网络教程等一系列的课程都能在网络上面实现互动,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实现更大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不一样的知识,丰富了学生多元化的课程安排,那么中国也要坚定“公民教育”的通识理念。要使得学生们对道德、政治和自身信念的认识,这应该是网络时代公民教育新的方法、途径、策略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一新技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寻找到有效的教学支持。2.2当今网络热点问题的引导与疏通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从来不缺乏宣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但是作为中国人民来讲很少受到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相关教育。我们从小都知道要爱国家、要为国家奉献、要立志为国奉献。但是我们不懂的如何处理自己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自己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只关心了宏观层面的事件,而没有微观深入的关心过那些小的事情,没有真正的去关心社会教育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在一味的模仿、一惯的盲目跟风,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思想被埋没我们的理智丧失。记得前两年全国性的食盐抢购风暴,以及在遇到事情后的各种疯狂的人肉搜索这些都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国民的素质与5下内文.indd 702013-6-2717:03:5471教育。现如今网络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网络剧烈的冲刺着,可以很快的侵入我们的要害影响我们的生活,其中不乏暴力,淫秽等有害的信息巨大的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以及意志,因此,应引导每个公民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而不是采取“观念先行”的思维,也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从,避免发生把思考和判断交给他人的现象。2.3公民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在全球网络化的今天,人们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和参与的便捷化是普遍的社会存在。此时,人们首先会问,“训导者”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社会格局中的地位与“被训导者”是否平等?“被训导者”从这种道德训导中能够得到什么切实的利益?如果上述答案是否定的,人们就会排斥道德训导。与此同时,倘若没有严格的法治为后盾,人们逃避甚至公然抗拒道德约束的行为受不到相应的制裁,他们就无法体验制裁带给自身的利益损失而认同道德规范的价值。所以,在民主的社会条件下,仅靠道德训导的制度安排来强化和设计公民教育必定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只有首先完善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约束,并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实现最好的内化效果来实现公民精神的培养。2.4网络民间组织的渗透相对于那些专门化、专业化的公民教育而言,民间组织的说服教育可能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因而也更有生命力。因此,在民间组织已获得巨大发展并已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我国公民社会,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充分运用网络对于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引导,发挥其对公民的说服教育功能,以提升网络时代下公民教育效能。参考文献:[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文平.当基点由“崇高”向“公民”转移——访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东虓教授[J].南风窗,2005[4]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作者单位: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2.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875)1.移情理论之“移情”的内涵分析研究“移情”这一概念,最早来自希腊语“pathos”,意指类似痛苦的深刻而强烈的情感。到了1909年,铁坎纳把它翻译为“empathy”,意为能够用心灵去感受他人的情结果情感。铁坎纳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看到他人的情感,同时也能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到他人内心的情感,这就是他所说的“移情”。“移情”其实又被认为与同情、同理性、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类似。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侧重点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认识,所以对“移情”的界定也就不同。随着移情研究的深人和心理学研究综合倾向的兴起,“情绪和认知”成为心理学家们对“移情”进行研究的新视觉。他们认为,在移情的产生过程中,认知和情绪其实是一体的,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共同构成“移情”活动,共同决定着移情的性质、强度、方式和内容。首先,情绪要以有认知为前提,要感受他人情感往往要求要拥有推断他人情绪状态的认知能力;同时,感受他人情感也成为拥有推断他人情绪状态认知能力的意义所在。现代移情研究的代表霍夫曼把移情定义为:对知觉到他刘晓玲刘思林庄晓伟【摘要】通过明确移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出高校辅导员要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掌握移情的方法、培养自身及受教育者的移情能力等途径,运用“移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关键词】移情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人情绪体验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情绪反应,或认为移情是由于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对他人内在的状态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对他人的情绪体验。[1]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从主客观两方面对“移情”进行分析,从主观上讲是个体对他人处境的感同身受,从客观上是一种理解及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体验,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移情的目的是为了双方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移情早已被借鉴于伦理学、教育学之中,以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健康心理的保持、教育效果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虽早已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设身处地的理解受教育者”等体现移情的理念,有“观察体验法”等体现移情的方法,但移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却没明确提出。2.移情理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移情理论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论,它是以平等理念为依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的教育新思路,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5下内文.indd 712013-6-2717:03:54
本文标题:网络时代公民教育的新途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1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