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1自考组织行为学(二)(00938)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中英合作--组织行为学(本科段)专题1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一、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一)组织:动态定义:对分散的人和物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安排及组合。静态定义:按照一定的目标和结构建立起来的群体。(二)行为:狭义定义:人受外部刺激的所有外显活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广义定义:人受外部刺激所表现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受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影响分类: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组织行为定义:社会组织为达到其目标,自行产生动机、行动和效果的过程。评价:动机、行动和效果都很重要。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特征:1、是组织整体行为,由组织负责,非个人行为。2、动机是组织建立的宗旨的反映。3、组织行为效果具有二重性,即实现组织宗旨又对社会产生后果。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5、组织行为通过个体行为实现,又影响个体行为。构成:1、管理行为:对全体成员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群体行为: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行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3、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础。载体: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行为的要素:感觉、经验、学习、动机、认知、个性、社会因素等。(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运行规律1、管理学的发展和分支学派:(1)早期的管理思想:圣经、孟子、孔子、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2)古典管理理论: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3)人际关系学说:梅约的霍桑实验(4)组织行为理论(5)现代管理丛林: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专题1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群体行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沟通信息中心学派管理科学学派(6)管理学派的统一和发展趋势展望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吉尔布雷斯夫人“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专题1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3、研究内容:(1)个体行为研究(2)群体行为研究:正式和非正式群体(3)组织行为研究:组织设计、组织诊断、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等。(4)社会环境研究:外部环境分析模型的应用,目前的成果如SWOT、PEST、五力模型等。4、相关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社会学:研究群体内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5、应用行为科学的原因—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6、应用行为科学中遇到的问题:(1)研究范围广博难于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2)人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性。(3)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4)依赖于人性假设。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5)对行为解释是主观的。7、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提高管理者使用人才的水平。(2)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3)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领导有效性。(4)调动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5)使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二、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概述1、研究方法类型: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案例研究、现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2、研究方法所需要的特征: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1)资料的客观性(2)观察实验条件的可控性(3)分析方法的系统性(4)所得到结论的再现性(5)对未来的预见性(二)科学研究方法1、步骤:假设—预测在假设条件下发生的事情—查看实验结果—修改假设(演绎推理法)2、科学研究方法评价:是反对迷信和陈词滥调最有效的工具,促进有用技术的发展。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三)理论与事实理论:是有关原因和结果的一种假定。定理:根据公理推断出的主张。(四)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更加关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其解释和预见更加困难。(五)归纳、演绎和经验研究归纳:对一次或几次的观察结果进行概括。演绎:根据大量信息对某一特定事件得出结论的过程。经验研究:通过测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资料来描绘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六)行为科学的解说与预见1、人的行为是复杂的。2、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并存。本书的目的:鼓励你摆脱关于行为的直觉观点,学会系统地分析人的行为。(七)行为模型1、建立行为模型的优点(1)提问方式简明易懂。(2)复杂的问题被简化为易处理的变量。(3)使决策迅速做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2、建立模型的缺点(1)影响行为的感情因素有可能被忽略。(2)复杂的环境变化难于应付。(3)一些重要的方面被忽略。(八)实验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一、各种思想学派(一)思想学派的定义:由某一学科的许多学者、思想家和实践者所组成,他们坚持基本相同的原理和信条,对他们关心的学科采取类似的工作方法。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学派古典学派(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系统学派等。2、划分学派的标准(1)基本的人性假设(2)类似的分析方法(3)共同的目标(4)有学派的领导者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5)相似的可以预见的结论二、科学管理(一)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搬运生铁和铁铲改造试验,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是工厂中管理者和工人的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二)科学管理1、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为了适应美国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急需要一种高效率合理化的管理体系。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通过制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掌握标准化操作方法、标准化工具使工作环境标准化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4)采取差别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进行一次精神革命,互相进行合作(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进行了划分(7)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8)规模较大的组织要控制原则和例外原则兼顾(三)吉尔布雷思夫妇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1、简介:莉莲。吉尔布雷思被称为“管理学第一夫人”2、主要贡献:关心工作中的人的因素,强调在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看到人的存在,创立了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四)亨利。甘特1、主要贡献(1)在生产管理中,创立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甘特图。(2)提出劳动报酬奖金制(3)主张管理者要有教导工人勤奋工作的职能。(4)主张企业应以服务为最终目标。2、甘特图:是对产品生产活动进行计划调度和控制的一种图表。(五)福特主义: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工厂管理,使用单目标机械工具和装配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作业线进行生产的理论。三、官僚行政管理:德国的韦伯提出的进行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理论。(一)组织设计: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1、组织设计理论: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1)组织理论的三阶段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和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近代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人的因素。现代组织理论:权变的管理理论。(2)组织理论和组织设计理论的区别(3)组织设计理论的类型:静态和动态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2、组织设计的内容:职能分析和职位设计;部门化;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设计;决策系统设计;横向关系设计;组织行为规范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组织变革设计。3、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企业环境;企业目标和战略;技术条件;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人员素质等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二)韦伯理论1、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含义: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此种组织最为高效率、高稳定性。2、理想的行政体系的主要内容:(1)把组织中各项活动划分为基本作业分配给成员。(2)形成等级链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3)组织中人的任免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来实现(4)管理人员委任制(5)管理人员和企业所有者分开(6)组织关系不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完全理性原则(7)管理人员专职制,按规定发薪升迁(8)管理人员严守组织纪律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四、古典学派(一)法约尔:法国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1、经营六活动和管理五职能理论经营六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活动中的五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2、14条管理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挥的统一(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职工的报酬(8)集权(9)管理层次:法约尔跳板(10)秩序(11)公正(12)保持人员稳定(13)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14)集体主义精神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二)林德尔和孔茨的组织设计原则(1)任务、目标原则(2)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3)指挥统一原则(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5)责权利相结合原则(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8)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原则(9)精简机构原则(三)斯隆模型:通用汽车的事业部制(四)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1、经理工作的六特点(1)工作量大,步调紧张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2)活动短暂,多样性,琐碎(3)喜爱现场的、具体的、非常规的活动(4)喜欢口头联系方式(5)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联系(6)义务和权利相混合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2、基本理论第一类角色,人际关系方面(1)挂名首脑(2)领导者角色(3)联络者第二类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4)监督人角色(5)信息传播人角色(6)发言人角色第三类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7)企业家(8)故障排除者(9)资源分配者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10)谈判者3、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途径(1)与下属共享信息(2)抓好重点工作(3)由2-3人分担角色(4)利用各种角色使本组织获得利益(5)腾出时间规划未来(6)要强调适合当前的角色(7)掌握细节,注重全局(8)谨慎从事(9)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10)科学决策。第二节科学管理、官僚行政管理和古典学派一、人际关系学派(一)霍桑实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代表人物是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1、实验阶段(1)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率的关系(2)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率的关系。(3)访谈计划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和权变方法2、实验结论(1)人非经济人,而是复杂人(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员工士气的重要因素(3)非正式组织影响员工行为(4)要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调动其积极性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和权变方法二、权变理论(一)基本理论: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要根据企业内外条件变化而改变管理方式,没有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1、企业结构模式的选择方式—企业是个开放的系统(1)生产工艺选择:单件小批量生产、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和权变方法大批量生产、长时期流水作业(2)4种模式:外部环境变化快,产品差异大—事业部制;外部环境变化快,产品品种多但差异不大—矩阵制;外部环境比较稳定,工艺稳定—直线职能制;外部环境稳定,产品单一—高度集权制2、管理方式的选择—基本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X-Y理论;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和权变方法超Y理论等等3、领导方式的选择:没有普遍适用的方式,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福莱特著作:是把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联系起来的女学者主要思想(1)通过利益的结合减少组织冲突(2)变服从个人权力为遵循组织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和权变方法规定(3)通过协作和控制达到目标(4)领导要以领导者与拥护者的相互影响为基础(三)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1、企业战略:创新型战略—有机组织结构;稳定和效率的防御战略—机械式组织结构2、组织规模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和权变方法3、技术水平:伍德沃德的观点三种生产类型组织(1)单件生产—有机结构(2)大量生产—机
本文标题:1自考组织行为学(二)(00938)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4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