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政府:贸易战中的博弈者
政府:贸易战中的博弈者【摘要】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战,最终以双方签订《备忘录》而落下帷幕,但中国在这产贸易战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胜利。中美的贸易摩擦实质上是双方争取自身贸易利益的博弈过程,只有认清本质,摆正态度,充分理解各种规则,运用有效的手段,才能在博弈中步步为营。【关键字】纺织品中美贸易战博弈经济结构转型一、案例回顾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3月31日美企业对中国艺术画布提起反倾销申请,此次是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此后数月,美国针对中国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等多个纺织品种类设限。6月17日中美就纺织品问题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第一轮磋商。7月8日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第二轮磋商,未达成协议。8月16日~17日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第三轮磋商在旧金山举行,未能达成协议。此间,美国又受理了19项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保申请。8月30日~9月1日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第四轮磋商在北京举行。中方希望,双方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办法,为中美纺织品贸易创造稳定的贸易环境。经过三天的谈判,双方没有达成协议。美方表示,对中国2种纺织品(棉及化纤制胸衣、其它合纤长丝织物)设限,其余4种推迟到10月1日作决定。9月2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美方对两种纺织品设限的决定,同时保留在世贸组织框架下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9月26日~28日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第五轮磋商在华盛顿举行,但双方仍存在一些分歧。10月12日~13日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第六轮磋商在北京举行,但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10月30日~11月2日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第七轮磋商在美国华盛顿进行。11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伦敦会晤,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至此,中美双方经过七轮磋商最终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1】二、中美贸易战是一场双重博弈在纺织品进出口问题上,中美的贸易摩擦实质上是双方争取自身贸易利益的博弈过程,这场双边博弈的结果取决于两个层面:1国内利益集团的斗争一国政府做出的最终决策并非取决于几个高层领导人的意见,而是综合考虑了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其中包括政府自身、压力集团、行业协会、大众媒体和公众舆论等,【2】各种利益集团都有其独特的利益偏好,并试图通过采取各种政府的政策形成过程产生影响,使之对自己最为有利,此时政府扮演着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它会综合分析各方的利益诉求,以及相应可能获得的回报,从而选择一个对其最为有利的方案。(1)美国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美国是事端的挑起者,其国内的利益集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包括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普通消费者在内的消费者阵营,二是包括美国纺织协会、美国纺织组织协会等在内的纺织品制造商阵营。作为自由贸易的代表,前者赞成取消配额,因为这样将有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市场,从而使纺织品价格大幅下降,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与之相反的是,后者主张贸易保护,在后配额时代,他们极力游说美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并不遗余力的宣传“中国威胁论”,因为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一旦取消配额,放开市场,将很难同中国的纺织品行业竞争,本国的纺织品业将衰退的更加迅速。美国政府自然知道中美之间的贸易对于美国整体是有利的,因为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仅仅得到了10%的微利,而90%的利润都被美国商人收入囊中。但政府有其自身的偏好,特别是受到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政府需要获得某些特殊集团的支持,政府中的政治家们在选举中同样需要院外集团的鼎力相助,而纺织业各协会在选举中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政府不能开罪它们,故而牺牲了较为弱势的消费者阵营的利益,选择贸易保护主义。(2)中国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则竭力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不难发现,在双方的贸易摩擦中,无一例外都是美国发起并主导谈判,中国只是被动的接受,但是,这并不是中国政府懦弱无能的表现,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结果。05年取消配额以后,我国纺织品出口量迅速增长,其中,欧美两大市场占增长出口总额的77.2%,【3】这说明,未来欧美市场上纺织品的销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品出口情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纺织业在我国是传统产业,是吸收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有数据显示,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纵然国内企业对于美国当局的做法深感遗憾和愤慨,希望我国政府予以相应回击,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一直采取以守为主的消极态度,逆来顺受,处于劣势地位。2两国交锋(1)囚徒困境根据国内层面上博弈结果产生的最终决策将成为两国交锋的条件和动力,双方都要为本国利益最大化进行斗争。在此轮博弈中,参赛对象是中美两国政府,供其选择的方案有两种,合作和斗争。博弈会产生三种结果,一种是双方都采取合作的态度,都可获得丰厚的利益;另一种是都持斗争的态度,都会受到惩罚;最后一种是一方想合作而另一方想斗争,合作的一方将得到最少报酬而斗争的一方可获得最高的利润。显然,对于双方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合作,这样都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但在不能确定对方的态度时,采取斗争无疑是最为稳妥的方式,至少可以保证避免得到最少报酬,在这种理性的思考下导致非理性的结果,双方获得的比实际可以获得的少。(2)中美双方的棋路虽然根据博弈的结果,双方都应该选择斗争,即贸易保护主义,但事实上两国政府的选择是不同的。美国的国内、国际层级得出的结论一致,而且作为政府本身,宁可自己损失一些报酬也不希望把过多的利润让给中国,因此毫无疑问的选择了贸易保护主义。但对于中国而言,斗争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一旦采取主动迎战的态度无疑会产生全面的贸易冲突,由此带来的高昂的斗争成本与忍气吞声相比显得得不偿失,而且,一旦贸易战拉开,甚至可能产生大规模的破产、失业等恶劣社会影响,所以中国政府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但面对中国的隐忍,美国似乎没有为之动容,反而在设限的问题上愈演愈烈,比如:将争端引致汇率问题,设置绿色壁垒,抛出“大国责任论”等等。这又使中国政府敢怒而不敢言,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三、做贸易战中稳健的博弈者1博弈均衡解从博弈的结果可以看出,双方的不同选择可能导致博弈的非均衡解,而要取得合作均衡解需要三个条件,即当事人对未来收益的评价足够高,而且具有可信的惩罚,以及合作的收益大于不合作的收益。【4】可以肯定的是,合作的收益显然较高,那么为何美国选择对抗呢?具体到中美纺织品贸易战中,可以发现,美国对于纺织业未来收益的耐心远远不如中国。纺织业在美国是夕阳产业,在整体经济体系中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其未来收益难以确定,所以政府更倾向眼前的利得。其次,美国深信中国选择贸易报复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实施报复,其程度相对于美国的过分行为而言也是微乎其微,所以中国政府发出的警告信号对于美国起不到太多的威胁作用。双方在实力上的不对称导致贸易地位的不对等,中国处于弱势地位,故而美国才如此肆无忌惮。但从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中国只要改变被动的地位,鹿死谁手尚未可知。2具备打贸易战的决心展开全面贸易战对中国来说,代价是昂贵的,所以政府尽量避免与美国正面交锋。美国却正是抓住了中国的软肋,狠敲猛打。然而,倘若中国政府转变以往的态度,强硬且坚决的还以颜色,则美国必然会收敛嚣张的气焰,重新斟酌对华政策。事实上,中国完全没必要如此瞻前顾后。虽然在中国的对外出口中,美国所占比例为13.5%,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国,但同时,中国亦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国,奥巴马企图把美国重新打造成出口大国,中国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美国一再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完全可以进行报复,打碎美国的美梦。当然,这并不是指仅仅发出外交声明,强烈谴责美方的行为,应该看到,两个的出口和需求结构不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附加值含量高的产品,尤其是中国自身就是农业大国,美方大量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早已引起各方不满,如果中国借机制裁美国农产品,一方面可以拉动我国自产农产品内需,另一方面可以打击美国有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迫使他们和美国政府进行新一轮的博弈。相反的,中国生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由于双方劳动成本的差异,中国生产这些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如果中国主动减少出口,则必然引起美国物价飞涨,引发民众的不满,间接地对美国施压。总之,要让美国认清贸易战的展开将导致两败俱伤的现实,中方不会一味纵容美国的无理行为,在这一点上的态度是坚决的。3看透本质从长期以来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去年的轮胎特保案,美国似乎总是喜欢抓住一些对两国根本利益影响不相对称的问题大做文章,显然,美国政府的用意不在于就事论事,其霸权主义的野心昭然若揭。美国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正在崛起,综合国力也在日益加强。从2001年加入WTO,中国市场化开放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其亚洲大国甚至世界大国的地位正在明晰。美国已经预感到未来中国必将成为最主要的敌人。当然,敌意只是美国单方面的构想,中国在贸易乃至整个外教问题上从来都是安分的、善意的。在这种不安的情绪中,美国抛出了“中国威胁论”试图带着正义的面具给中国扣上无须有的罪名,我以为,“威胁”一词诚然道出了美国的惶恐,中国无疑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顾忌。至于“大国责任论”则是给中国戴高帽,虚情假意的称呼中国为大国,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对待相应的权利问题上只字不提。我觉得,中国是否称之为大国没必要经过美国的批准,美国以东道主的态度自居,随意评价他国政治经济的行为令人发指,此举无非在要求中国按规则办事,【5】而规则的制定者是美国。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并且暗藏挑拨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关系的意图,将无关痛痒的问题放大化,甚至以此要求人民币升值,干涉我国内政,其目的就是阻止我国经济的发展,阻止中国的强盛,我国政府应当采取行动予以反击,甚至以攻为守。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虽然说中国政府不应一再示弱,必须适时还以颜色,但贸易战的代价必然是巨大的,我觉得,政府应该仔细研究下一步的招数,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重复发生,将霸权主义的借口扼杀在摇篮里。1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政府之所以忍气吞声,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美国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一旦交恶,势必对整个贸易产生影响,届时将危及百姓的利益。进一步思考,今天有美国不断滋事,难保日后其他国家不效仿,那时中国又将情何以堪?所以,当务之急是从出口导向型的、以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只有从制度上进行革命,后期的改革才有良效。在美国市场上,中国只是众多竞争对手中的一个,美国如果继续寄希望于贸易保护主义,避免竞争,其夕阳产业只会衰落的更加迅速,最终将自食恶果。中国应该冷静的分析情势,加速转型的进程,同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其他贸易渠道,与欧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合理的出口格局,打开多元化的市场,中国才能改变被动的局势,中美两国、乃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地位必将重新洗牌,中国才能自由行使东方大国的发言权,且掷地有声。2建立预警机制中国企业素有薄利多销的传统,加上政府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补贴,企业将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因而经常被指控倾销,给美国挑起贸易摩擦提供了口实。【6】我觉得,企业应该有长远的目光,理应看到贪图一时的市场份额、盲目压价的后果,应该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与之匹配的价格征战国际市场,要改变中国制造就是廉价品的国际形象,要努力改变中国产品在国际货架上的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亟待加强。行业协会是政府的协作者,提供大量的、详尽的企业资料和市场信息。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战中,美国纺织协会等组织的态度直接影响了美国当局的政策,可见行业协会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中国,尚未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更不用说行业预警机制了。行业协会的发展很不完善,运作效率低下,对内没有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对外信息不够敏感,导致中国的行业协会在贸易战中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这一场冲突,中国显得手忙脚乱,很大程度上与其准备不足有关。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该对如何建立预警机制加以重视,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发展力度,合理引导
本文标题:政府:贸易战中的博弈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5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