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1
目录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内容····················································································1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1第一章商品·····································································2第二章交换过程··································································4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4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4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5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第七章剩余价值率·······························································6第八章工作日·····································································6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6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7第十一章协作·····································································7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7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8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9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10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0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1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1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2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3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1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81教学目的与要求《资本论》选读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来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原理和科学方法,深入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加以应用。培育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理论涵养。为其他专业课程和应用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新世纪“宽口径,原基础、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和阐述《资本论》中的基本理论。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入手,重点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二重性学说。在此基础上阐述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积累理论、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在逐个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启发学生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具体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第一版序言通过第一版序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以及政治经济的阶级性。《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2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任务和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资本论》中所描绘的资本家和地主,所涉及到的人,“只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代表,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但是,人们的这种经济地位,他们所代表的生产关系,不是自然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发展变化的。第二版跋通过第二版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本论》的方法就是辩证法。但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革命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保守的。马克思认为: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对客观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必须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本篇揭示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弄清商品和货币的基本属性、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一章商品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这里研究的商品是从抽象形态上进行的。这一章分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和各个方面的客观规定性,揭示了商品的实质。1.商品人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这一节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心是分析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分析的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矛盾双方,最后综合。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这一节分析商品的两因素是怎样形成的。商品的两因素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3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这一节的分析,仍然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矛盾的双方,最后再综合。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这一节研究的对象是价值形式。因为价值形式是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所以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作为同义词并列起来。这节的中心任务是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即从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分析方法是从简单到复杂,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发展相一致。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体来表现。简单的价值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的简单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中,“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了”。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当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面,而是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面时,就取得了扩大的价值形式。从质上看,在这里,价值才真正表现为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从量上看,商品价值是调节着商品的交换比例。C.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是指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体上,从而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得到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表现。这个价值形式,把劳动产品表现为只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成为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D.货币形式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特殊商品上的时候,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从一般价值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没有质的变化。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这一节的中心是揭示价值的本质,即揭示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因为商品拜物教就是把物化在商品中的人与人的关系,颠倒地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于是对商品产生了神秘的观点。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拜物教是历史范畴。4第二章交换过程这一章研究的是商品的交换过程。实际上是说明随着交换的发展,怎样从商品中必然分化出货币的历史过程。中心是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一章第3节是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引出货币,第二章则是从交换过程的矛盾来说明货币的产生,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的产物。前者侧重于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逻辑演绎,后者侧重于揭露交换过程的矛盾,概括交换发展的历史。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货币的各种职能,进一步揭示货币的本质。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计量商品的价值。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职能。这种职能与价值尺度一样也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因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由商品交换或商品的形态变化给予的,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就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这节先分析商品的形态变化再分析货币的流通,最后讲铸币、价值符号。3.货币这一节讲货币的其它三个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贮藏是由于商品形态变化系列中断、卖出商品不接着买的结果。贮藏手段最重要的职能是调节货币流通量,支付手段是由于商品流通发展、买卖分离的结果。在这里,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世界货币是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的结果。世界货币必须是贵金属。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章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中心是分析货币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的。这个转化的实现,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这一节是从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资本的实质。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呢?这就5是G—W—G’。这个总公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本的运动会带来剩余价值。2.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这就是“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一节就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分析的。3.劳动力的买和卖这一节专门分析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包括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正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这篇开始正式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一篇的研究对象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在这里运用了抽象法,先撇开技术进步的因
本文标题:《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7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