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34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导论O.l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O.l.l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0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向未来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0.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0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0.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02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02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0.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0.3.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03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033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0.4.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可以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042抽象法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0.4.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就是指思维推理过程要符合和反映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运用中,逻辑与历史并非是绝对一致的。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0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05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05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研究的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研究的是不断变化的生产关系,这三者是统一的。053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第一,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第二,学习政治经济学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第三,学习政治经济学是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1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I.l.l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11.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1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2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形成于原始社会,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多个社会形态。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12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13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13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订计划直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来实现。132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j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实现。无论是市场配置方式还是计划配置方式,它们都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1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l.4l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同时,经济制度的性质、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142经挤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j的,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第2章商品和价值2.1商品及其内在矛盾2.1.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1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2商品的价值量2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2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22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23价值规律23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232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3章货币与信用3.1货币的形成和本质3.1.1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3.1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齐关系。32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321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商品流通。322货币形式的发展就货币具体形式的变化来看,一般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323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3信用331信用的产生及形式信用形式的多样化。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工具。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的特点。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企业信用的含义。消费信用的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332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第4章剩余价值的生产4.1货币转化为资本4.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联系与区别。资本流通公式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4.12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4.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4.2.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422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42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着重要意义。424剩余价值率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二部分构成,即C+v+m。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重要因素。4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4.3.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43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43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434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44再生产与资本积累4.4.1资本主义再生产在内容上,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规模上,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4.4.2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影响剩余价值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443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c:v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44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
本文标题:34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0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