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渝府发〔2011〕3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规划范围………………………………………………………(4)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6)三、发展现状………………………………………………………(8)四、发展导向……………………………………………………(10)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11)六、功能区划分…………………………………………………(15)七、产业发展及布局……………………………………………(19)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27)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30)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36)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41)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46)十三、保障措施…………………………………………………(53)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一、规划范围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图1规划范围图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土地资源。规划区内各类土地资源2218平方公里,包括耕地1133平方公里,林地528平方公里,草地5平方公里,水域滩涂9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460平方公里(含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及水利用地等,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16平方公里)。北部和西部用地条件较好。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平行岭谷之间的地区适宜建设;巴南区南部和西南部低山丘陵区较不适宜建设;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龙王洞山、樵坪山、云篆山、寨山坪等山脉或孤立高丘台地不适宜建设。水资源。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等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利用效率较低,西部地区如沙坪坝区水资源量相对偏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长江、嘉陵江水量和水质较稳定,次级河流水环境较差。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约1300万—1600万人。生态承载力。林地面积占幅员面积23.8%,覆盖率远低于全市37%的平均水平。林地分布破碎,部分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总体较弱,但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受建设活动干扰,特别是隧道建设影响,山岭顶部保水能力下降。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渝北区、巴南区、北碚区生态承载力相对较高。环境容量。城市“热岛效应”和“浊岛效应”显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大气环境容量呈持平趋势。次级河流水环境容量接近上限,需严禁高排污产业布局,并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开发管制分区。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参考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组团隔离带、四山管制区、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其他因素分析,二环区域适宜工业化、城市化空间1000—1200平方公里,可承载人口约1000万—1200万人。按此对规划区进行四级空间开发管制分区,其中已建区约440平方公里,适建区约798平方公里,限建区约431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区约549平方公里。图2开发管制分区图三、发展现状人口与城市化。二环区域常住人口2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万人,城市化率87%。户籍人口276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166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的60%。由于内环人口承载能力已近饱和,二环区域将是主城区未来新增集聚人口的主要承载空间。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二环区域乡村景观加快向城市景观转变,户籍农业人口加快转户进城。图3工业园区及物流园区布局现状图产业发展。(1)工业:二环区域是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承载空间,两江新区及特色工业园区产值已达到450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45%。内环以内工业园区将加快向二环区域转移,目前园区特色不够鲜明,需妥善处理好工业园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2)服务业:物流、会展、教育科研、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布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3)农业:以为城市生活提供新鲜农副产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加速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化。公共服务。主城区绝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于内环以内及周边地区,二环区域公共服务配套明显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未能与城市拓展同步,服务水平不高,分布不均,城乡差异较大,特别是缺乏国家级重大公共功能性设施,如举办国家级大型赛事的大型场地、举办国际级会议会展的大型会展中心等。综合交通。已形成以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骨架的对外立体交通体系,是全市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线网的核心区域。江北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投用,旅客吞吐量跻身全国十强。拥有沙坪坝团结村、江北寸滩港等重要物流基地。四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建,初步形成“五横五纵一环五联络”的快速路,现状及在建(不含内环以内桥梁)跨江大桥14座,穿山隧道(包括中梁山、铜锣山和缙云山)13座。内环与二环高速之间道路网建设相对滞后,内外之间交通通道有限,穿山及越江通道成为交通瓶颈;内环线已达饱和,难以承担二环区域与核心区的交通转换;公共交通建设滞后,缺乏大容量公共交通与普通公交系统联系区域内部及内环以内地区。市政设施。(1)供水设施:初步形成既能开发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又能跨水系、跨流域调水的供水工程体系。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现有供水设施规模、供水水质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水源水质影响区域供水安全,供水片区分割现象严重,供水安全可靠性较差。(2)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布局不平衡,污泥处理规模水平尚需提高,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不足。(3)电力设施:已具备有一定支撑能力的电力供应系统。但电网输配能力日趋饱和,电网走廊布局对城市用地造成分割,有待优化。(4)燃气设施。已建成区域性燃气储、输、配基础设施。但部分燃气基础设施老旧,供气可靠性亟待提高。四、发展导向二环区域是主城区核心增长区域,两江新区引擎带动,保税(港)区及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强力助推,拥有政策效应多重叠加的机遇。未来5—10年将是二环区域建设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加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大幅增强的关键时期。加快二环区域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建设活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为此,要坚持以下发展导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加速布局和集聚重大非农产业项目,促进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不均衡、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问题,在工业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尽快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加速集聚。自然和谐绿色发展。依托独特的“两江四山”地理环境,肩负保护好长江、嘉陵江水质,保护好区域内各山脉生态等重任,切实改变粗放扩张发展方式,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更要建设绿色新城区。组团布局畅通有序。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既保持特大城市的高效率,又有效防止各种城市病。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快捷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组团紧密联系、有序发展。整体打造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城市空间,促进北部、西部、南部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与内环区域、环外区域关系,带动内环区域优化升级、环外区域共同发展。强调整体性谋划,统一形象宣传,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分工协作机制。建管水平共同提升。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同时要同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避免蔓延式城市拓展引发的城市病和环境问题,处理好大型人口聚居服务配套问题、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问题,以及城市拓展过程中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等等。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承担四大使命:战略支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战场,二环区域尽快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要成为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五个重庆”、带动全市“加快率先”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集聚扩张。作为主城区拓展的重点区域,要在未来5—10年内迅速集聚起相应的产业和人口,以主城区千平方公里、千万人口规模为预期,快速推进城市建设规模增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优化升级。在集聚扩张过程中,顺应主城核心区功能优化提升,分流内环以内人口、产业,分担要素集散、公共服务等功能,培育提升国际交往、枢纽门户、服务外包、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性功能,与内环良性互动,促进主城区城市功能优化升级。示范引领。作为全市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条件最优、发展机遇最佳的区域,要起好示范引领作用,包括内陆开发开放、高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转变发展方式、“三生”协调、现代城市功能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产业高端战略。坚持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分散生产向规模集聚转型,简单制造向集成创新转型,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高耗能高排放向绿色清洁转型。开放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注重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促进要素集聚,充分挖掘要素促进生产的最大潜力。科学城市化战略。大规模、高效率推进城市化,并在此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问题,实现人口城市化而不是土地城市化,实现户籍城镇人口与常住城镇人口的统一,实现城市规模做大与城市环境宜居、城市品质提升同步。“三生”协调战略。强化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指引,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维护河流、山体、农田等组团隔离带,营造山水城市的良好空间环境。以人为本战略。紧紧围绕促进人口集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人口就业发展,进行产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组团内部的功能配套,实现居住和就业岗位的就地“职住平衡”,减少跨组团出行,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加强节能环保,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之城,切实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目标:围绕将主城区打造成为要素集聚、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山水园林、独具魅力的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的国家中心城市,二环区域要加速集聚人口,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实力,建成新兴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增城市人口集聚区、现代城市功能展示区和生态园林城市展示区,成为全市建设“五个重庆”的标杆示范区。——新兴城市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物流、商贸、会展中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接近50%。到2020年达到25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稳定在50%以上。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占主导地位。——新增城市人口集聚区。到2015年新增集聚人口335万人左右,达到600万人以上;
本文标题: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3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