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012年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鉴赏一、山水田园诗•陶潜•谢灵运•谢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江上曲(谢朓)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描绘了一位纯情少女追求爱情的婉曲心迹。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簌此俱寂,但馀钟磬音。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华子岗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二、题材内容•自然风光(热爱、向往)•农村景物(闲适、恬淡)•田园生活•隐居生活三、表现手法•1.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拟、通感•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渲染•变换角度: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绘形•白描•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寓情于景(或物)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聊)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太吠,风雪夜归人。四、思想内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适恬静•自由欢愉五、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雄浑•壮丽鉴赏指导及步骤•1.知作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看表达。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2)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4、明主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适恬静自由欢愉•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渲染气氛,抒发诗人的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题例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题例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辋川别业(王维)•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3.抓诗眼,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在试题的注释中),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题例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次北固山(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分析,“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故答为: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抒情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题例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答: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题例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答: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①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②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③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不超过4个字)•(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2)①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②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诗句分析,只给1分。•村行①王禹稱•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②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答:①仰视;低头;②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
本文标题:2012年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3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