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平遥古城摘要: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晋商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是晋中市乃至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短短几年时间,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具备了引领晋中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极具知名度的旅游胜地。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平遥古城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的地理位置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它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连同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平遥古城又称“龟城”,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修建,依次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据说平遥古城是一头正欲向南爬行的灵龟,为了不让它带走灵气,设计者便把下东门的瓮城城门与十里外慈祥寺麓台塔同建在一条直线上。这就象征着用一条想象中的大绳将灵龟左后腿栓在这座麓台塔上。从御敌角度来看这似乎欠妥,但是灵龟就可以永驻于此了。其内涵与特征主要表现在:1)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县城的珍贵孤例。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城池对称布局,特色鲜明,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道路框架纵横,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拥有3797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2)文物遗存集中丰富,是中华灿烂文明的实物载体。在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内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极6处,市县级81处,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平遥包含了全部21个人文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时期的文物珍品。古城墙在国内保存最为完整,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日升昌票号是民族银行的“乡下鼻祖”,还有镇国寺万佛殿、文庙大成殿等。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全国罕见。另外还有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和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这都是平遥丰富的旅游资源。3)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平遥古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印记,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儒学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古城的文化特色。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剪纸、布鞋等土特产品享有盛誉,前店后厂的传统制作工艺保留至尽。百余种地方风味小吃、民间传统风土人情等赋予了古城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4)商业金融曾经繁荣一时,是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早在明代,平遥就已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北京”之称。平遥古城是晋商发祥地,平遥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古城票号占清代全国票号总数的将近一半,分号遍布全国大小商阜和日本、新加坡等地。古城西大街风韵犹存,被誉为清代“华尔街”。号称“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以其超前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吸引了众多金融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与考察。平遥古城的旅游业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成为晋中旅游业发展支柱与龙头,是晋中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话说平遥有三宝:一宝古城墙,二宝镇国寺,三宝双林寺。一宝平遥古城墙,即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地基宽约10米,顶宽为3-6米不等,足以拒来犯之敌于墙外。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而咱们脚下的城墙是建于630多年前的明洪武三年.当时城墙仅是夯土筑就,它是经过多次包砌整修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城墙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墩台是保卫城墙的。城墙脚下是防御的死角。有了墩台,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从三面组成一个强大的立体射击网,城防力量大大加强。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二宝镇国寺,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创建于五代时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京城寺的寺名,到明代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被“镇国寺”所取代。明、清时,寺庙倾颓,清代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才重修万佛殿,重修后的殿宇,仍保持了原来的风格。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平遥镇国寺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三宝双林寺,双林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双林寺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现为小学校所用)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平遥古市楼平遥古城南街建有市楼,跨街而立,位于全城中心,高楼耸立,雄踞全城。楼南有井,水色如金,故此楼又称金井楼。市楼屋顶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黄绿彩色琉璃瓦铺盖,花纹南成双喜字,北成寿字,背梁两端和正中用铁制构件代替琉璃瓦尾和宝瓶。底层成方形,纵横各为三间,逐层收进,中层夹以平座,使楼身更显挺秀高耸。市楼高三层,高15.5米,木构为清式常例,横跨南大街,下为通道,东西连接民宅,在楼东南侧有砖阶术梯可登上第二层楼面,中有菩萨像,两墙有彩画,是关公故事。平遥古城的文化资源晋商是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亮点,平遥因为有了“日升昌”而成为晋商文化的代表。平遥的民间社火,地方戏曲,礼仪习俗以及方言俗语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民间社火,它包含着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非常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平遥古城的地方特产平遥推光漆器以其古朴雅致,远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和金杯奖,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产品。这也是平遥文化产品主推的一个亮点。手工布鞋是平遥民间文化的又一个亮点。平遥手工布鞋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具有民间特色的图案赋予布鞋质朴的气质。还有,当地的剪纸和脸谱也是民间手工艺产品之一。除此之外,饮食文化地方特色,平遥牛肉,平遥长山药,平遥套袋酥梨,平遥碗脱,平遥黄酒、槟干等。总结平遥古城的所有这些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平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平遥古城一定会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真正建设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业大县、强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标题:平遥古城-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5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