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课件_种群群落_复习
第四章种群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迁入率决定决定++--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预测种群的数量特征1.样方法:(1)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3)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不能掺入主观因素。(4)统计原则: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样方的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做统计。一、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2.标志重捕法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N:M=n:m,可得N=m(重捕中标志数)M(总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例: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约为:A.88只B.86只C.90只D.92只两种调查方法比较例: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3.土壤中的小动物调查的方法: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原因: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4.微生物的调查方法(1)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调查。①镜检计数方法:方格内细胞的计数方法同样方法,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②计算方法: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0.1mm,每方格面积为2mm×2mm。则10mL菌液中的细胞数:每方格内的细胞数×2500×10。③注意:吸取营养液时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2)微生物菌落分离、计数方法: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样品厚度为0.1mm种群分布类型例:(09广东)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种群存活曲线例:(09山东)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存活量的指标二、种群的增长方式“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种群密度增大,λ1种群密度减小)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λt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两种种群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例:(08上海)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辨析:预计我国人口数量到2050年左右,人口总数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该峰值是不是我国人口容纳量?不是。该峰值为按现在人口增长情况而将达到的数量。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②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③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液体培养基实验步骤:①配制培养基②培养③灭菌④接种⑤计数正确顺序:①③④②⑤实验要注意的几个事项1酵母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计数时需要计数上边线和左边线上的细胞数)2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本实验在时间上已经形成前后自身对照3本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例:(09广东)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第五章群落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集方法:取样器取样例: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引起植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高山植物群落中引起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垂直分层主要原因是:温度制约引起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植物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分层现象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这称为竞争排斥原理。群落演替湖泊演替为森林的五个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原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弃耕农田的演替: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受气候因素制约,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一个具体地区,演替终点决定于该地的气候,如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等。例:(07山东)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例:(07宁夏)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例:(09海南)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竞争
本文标题:课件_种群群落_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5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