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群体结构
14教经管彭阳群体与群体结构群体的概述类型发展阶段特征群体结构群体角色群体规范群体规模地位凝聚力概念管理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其内涵包括:①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②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为实现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各尽其力。③思想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1.有规范2.有联系3.有目标4.有结构群体类型根据群体规模划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划分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大型群体:间接联系,社会因素作用较大小型群体:直接联系,心理因素作用较大正式群体:明文规定、固定编制、权利和义务、明确职责分工。非正式群体:无正式规定、明显的情绪色彩、以兴趣和环境等为纽带。开放群体:人员变动较大、成员地位和权利不稳定封闭群体:成员相对稳定、成员等级关系严明群体发展理论五阶段论二阶段论1、形成阶段:群体目的、结构、领导尚不稳定;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2、震荡阶段:即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已接受群体的存在,但仍对群体强加的约束予以抵制,且对群体的控制权存在争议。3、规范化阶段: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已形成亲密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4、执行任务阶段: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群体成员的注意力转至完成任务上。5、中止阶段:对于暂时性群体而言,在此阶段时群体准备解散,注意力放在群体的收尾工作上,群体成员的情绪各异。有些学者认为,由于群体发展所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群体并不总是明确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群体发展有可能出现几个阶段同时进行的现象。例如,震荡阶段和执行任务阶段可能同时发生。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群体发展过程并不一定遵循五阶段理论的规律,而是在群体如何形成和变化的方式上有一些明显一致的地方。即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群体运行的方式与第二阶段有着明显不同。1、在第一阶段中,群体首先界定任务、确定目标,并且这些在第一阶段中不易改变,总体上属于一种平衡的阶段。2、当群体成员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目标的紧迫时,群体成员则会放弃旧的思维方式,采纳新的见解,进入到效率较高的第二阶段,群体的运行进入了新的平衡阶段。该阶段发展到最后,以最后的冲刺迅速完成任务而宣告结束。概念:1、指群体的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的职能以及种种交互作用的关系。(《社会科学新辞典》)2、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角色与地位体系的不同构成。(《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3、由群体中成员的地位与角色的不同构成。(《社会心理学词典》)1、群体角色2、群体互动分析(群体间人际关系)3、群体规范4、地位5、群体凝聚力6、群体规模群体角色: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在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典型角色类型: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维护角色。(王明)自我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任务角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毛泽东)维护角色: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者。(周恩来)人际群体团队群体无序群体任务群体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多少多群体类型管理方针任务群体(抢险敢死队)很适合应付紧急任务,但容易瓦解。作为管理者应该多扮演维护角色以帮助群体发展为团体类型。团队群体(超市柜组员工)对于长期目标来说,团队群体最有绩效,这种群体的领导可以大胆授权给下级。人际群体参加(喜宴的客人)管理者需要扮演任务角色,以免群体成员自我陶醉,忘乎所以,而耽误了任务的完成。无序群体(农贸市场顾客)该群体最没有绩效。管理者既要扮演任务角色又扮演维护角色。一般先着重任务角色,待群体有几次成功经验后,就可以消弱任务角色而更多地注意维护角色。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填写问卷,让被调查者根据好感或反感对伙伴进行选择,并把这种选择用图表表示出来,从而使研究者可以根据图表对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它是研究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1、社交网络:一群特定的个体中存在的一系列特殊联系。2、簇:存在于社交网络之内的群体。3、规范性簇:正式群体。4、自发性簇:非正式群体。5、结合体:为短暂目的而暂时结合的簇。6、小集团:更长久且存在友谊关系的非正式群体。7、明星:关系网最密的人。8、联络人:联系两个以上的簇不属于任何一簇的人。9、桥梁:属于两个以上簇的人。10、孤立者:没有联系的人。概念: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对群体成员行为起着约束作用。特征:1、正式性与非正式性2、约束性与指向性3、渐变性4、等级适用性(灵活性)1、群体会实施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规范。2、群体希望能更好地预测群体成员的行为。3、群体希望能确保其成员感到满意,并且尽可能地防止群体成员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4、规范具有表达功能,能使成员有机会阐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说明群体的不同之处,以及群体的主要特点。1、个体特征。成员智力越高,越不愿建立和遵循规范。2、群体的构成。同质群体比异质群体更易确认规范。3、群体的任务。若任务较常规,清楚,则规范易形成。4、地理环境。成员们工作地点近,则易形成规范。5、组织规范。若成员不赞成组织规范,则发展与组织相对抗的规范。6、群体的绩效。成功的群体将维持现有规范并发展与其一致的新规范。1、群体支柱功能。2、评价准则功能。3、约束功能。4、行为矫正功能。作为管理者,应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消弱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阿尔文·赞德提出以下两个相关原则:1、强化原则:首先,(向群体成员)解释——规范与愿望的一致;其次,奖励(遵循者);再次,帮助(成员怎样做);又次,成员参与建立规范;最后,驱逐不遵守者。2、削弱原则:首先,联合志同道合者;其次,讨论自己的观点与计划;再次,防止内部分歧;又次,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最后,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1、主管或者同事的明确声明。首先,有利于群体生存和完成生产任务的规范经常是由群体的领袖或者有权有势的成员建立的;其次,上级管理者或者重要的群体成员还可以确定每个群体成员的角色期望;再次,投合上级管理者喜好的规范往往也会建立起来,尽管客观上这些规范在工作中是不必要的;最后,由管理者明确指定的规范往往表达力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念。2、群体历史上的特殊事件首先,有时候,群体历史上的特殊事件会成为重要的先例;其次,特殊事件还可以鉴别群体在未来需要避免的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3、最初的做法首先,群体中首次出现的行为方式往往会决定群体以后的期望;其次,以最初的做法建立规范可以将事情简单化,或者使群体成员明确应该怎么做。4、过去延续下来的做法首先,群体成员会把在其他组织的工作群体中既定的角色期望带到新的群体中,组织中的许多群体规范是由于这个原因建立起来的;其次,这种延续的规范有助于避免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皮尔尼克认为群体的规范与企业的利益有直接关系,因此提出群体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工作效率的工具。这种方法包括三项内容:1、明确规范内容2、编制规范剖面图3、进行改革某群体规范剖面图概念: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注意:1、地位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工龄、资历、头衔、实权等。2、地位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依赖于组织的内部人事晋升政策。3、获得地位取决于什么因素会影响群体的绩效。取决于能力和成就会促进绩效。概念: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类型:1、自然凝聚力: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2、工作凝聚力: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对群体成员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3、领导凝聚力: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在一个群体中,领导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群体所承扫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成员来执行、完成,因此,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4、情感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一种吸引力。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情感凝聚力。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当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时,群体的凝聚力强。2、外部的威胁。外部威胁的存在可以增加凝聚力。3、群体规模。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4、奖酬体制。以群体为单位奖酬比以个人为单位奖酬,会导致更高的凝聚力。5、班组的组合。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班组有较高的凝聚力。6、与外界的关系。与外界隔离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7、群体的绩效。一个成功的群体更易发展凝聚力。8、领导作风。领导者具有民主作风的群体有较高的凝聚力。1、满意感。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有更大的满意感。2、沟通。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相互沟通的机会更多。3、生产率。凝聚力高低与生产率的关系不确定,还要取决于对成员是积极诱导还是消极诱导。4、群体意识。高凝聚力群体易形成群体意识(一)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不适当地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以下问题:1、群体资源的总量随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但这些资源不一定都是有用的资源。2、群体成员不同点增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3、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锻炼、壮大的机会减少。4、群体人数越多,越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员的活动。5、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6、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会降低。(二)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主张奇数的人认为:发生意见分歧时,可采取投票表决方式解决。主张偶数的人认为:意见分歧的双方势均力敌时,应进一步协商,既使问题和得到解决,又避免人际关系的紧张。(三)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任何工作群体都应有其最佳人数,也有其上限和下限。这取决于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和工种、不同的机械化程度及工作的不同熟练水平等因素。总结:1、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研究群体人数的下限,这个下限应保证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2、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这个人数能保证群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3、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若超过这个上限,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群体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7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