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往往是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零散的,非理论化的。但哲学是通过学者研究和归纳而形成的系统的、规范的、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哲学是关于: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自然知识的理论体系,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可以考多项选择题: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知识材料,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和时代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的内容,哲学超越时代,哲学不受时代的制约,时代依赖于哲学)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时(A思维与存在B人和自然C主体和客体D、实践和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1、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这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考单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单选,根据这两个标准,我们发现可以分为四类。)3、唯物与唯心的对立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朴素唯物、机械唯物和辩证唯物(代表分别为古代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如火、原子等。(米利都学派哲学始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的元质是无限。”阿那克西美尼说:“构成万物基质的是气。”)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主要代表人物有17世纪英国的霍布斯,荷兰的斯宾诺莎,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哈等。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在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哲学,在反对封建、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是有积极贡献的。但是,它具有同整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样的缺陷,在机械性方面尤为突出。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把一切物质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并进而否认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如霍布斯把人的心脏、神经和关节分别比喻为钟表上的发条、游丝和齿轮。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一书中,直接把人看成是一部精巧、复杂的机器。在认识论上,机械唯物主义把人对自然界的反映看作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照相式的活动,否认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它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问题,因而陷入唯心史观。)唯心主义有两种形态: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客观唯心主义的最重要代表是黑格尔,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理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王阳明。吾心即世界,世界即吾心,心外无物。)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举例:心外无物。----中国明代王守仁存在就是被感知。----英国贝克莱“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人为自然界立法”。——康德“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看作是人的头脑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举例:理在事先----中国宋代朱熹理念----古希腊柏拉图绝对观念----近代德国黑格尔“天命主宰人间世界”。“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在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者,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但二元论者不可能将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因为他们又设想在思维和物质这两个平行的本体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本体,既神或上帝,从而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现代哲学中也有一些唯心主义流派企图取消或否定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进而取消或否定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A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B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进步和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成就。C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特点:实践性,(马克主义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科学性B实践性C革命性D阶级性)在实践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两个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在物质与运动关系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无运动物质,否定运动的存在,否定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考选择题。)时间与空间: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2、实践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的生命形式。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精神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是最基本的实践。主体的客体化与客体的主体化:指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自己的属性和意图体现于客体,使客体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人所需要的变化。客体的要素、属性和规律被内化为主体的体力和智力,成为主体的一部份。3、世界物质性的统一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于物质性。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世界上除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形式,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答大题)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没有客观世界,就不会有意识。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离不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问题,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A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B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C意识能够反映自我本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必须通过人的意识,根本不需要通过人的意识,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与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目前要求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区别于机械论的重要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又是复杂的。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揭示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联系,克服主观随意性。同时坚持系统的观点,(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整体的观点,反对割裂的观点,孤立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单个事物与外部的关系,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发展:发展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总趋势,从方向上看,发展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运动和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过程。(选择)世界上每一种事物形式都在自身存在的同时,自己创造着自身灭亡的条件,孕育着新的更复杂的、更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产生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是连续形于非连续性的统一。2、三大规律及其特点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的特点是: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是是不可以违背的,人的活动只能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选择)质:是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表示形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都是事物所固有的规定性,他们的统一就是度。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等量的方面的变化,是事物不显著的变动状态,体现了事物运动连续性、渐进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显著的变动状态,是事物运动连续性、渐进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名言的哲学基础是: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是量的积累,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上升。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在社会领域就是否定革命,只承认改良或改革。对我们的启示: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制定战略和策略,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事物发展,既反对因循守旧,又要反对盲目的、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三步走目标的哲学依据)否定之否定:肯定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是指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否定之否定是指一个从肯定自身出发,到否定自身,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规律过程。在内容上,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在形式上,使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反对夸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社会主义低潮阶段,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避免陷入悲观论和循环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生事物不仅指新产生的事物,而且还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新事物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旧事物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抛弃了旧事物一切消极的东西,吸取可旧事物积极的因素。第二,新事物的出现是和取代旧事物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决定的,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依据的动力源泉,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是同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要遭到旧事物的阻碍,甚至打击和迫害,启示: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又要勇于支持新事物,爱护新事物。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矛盾,另外,他们的对立还表现为:联系与孤立的对立,发展与静止的对立,全面与片面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7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