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95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2009级晋宁学员:李晓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转变使得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发生了猛烈的碰撞和冲突,这种碰撞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社会上各种信息不分好坏、不分先后直接传播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就显得比教授学生学习更重要。小学阶段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把坚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社会上不少人士,特别是家长,对于这一并不十分准确、科学的提法,各取所需,一般而言,对于科学知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比较重视,而对于其他方面则容易忽视。下面结合在自己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法在教育界、在社会上颇为流行,但对于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颇不相同的解释:有的人将“素质”理解为个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有的人则将素质解释为后天获得的某种品质或才能;有的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没有考试的教育,有的人则将之理解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基础教育。人的素质一般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大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健心和学会创造。而教学生学会做人则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也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做人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它指的是一个健全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格或心理素质。而“德育实力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一、我国现行教育的重要内容。1、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1)、有作为的教育家大都十分重视德育,将之视为国家民族强盛的关键。严复的“三民说”,粱启超的“新民说”,孪大钊的“民彝”思想,大都属于此类。(2)、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对学生提出了“每天四问”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么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2、、爱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和责任爱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起码要求和责任。我国素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历史上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而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更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今天的青少年,如果只能津津乐道于耐克、皮尔·卡丹,而不知道四大发明,那真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和悲哀,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罪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学生既知道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更要知道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帮助他们真正做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每个人、每个学校、每个学科共同的教育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而应当付诸和外化于实际的行动中。惟有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催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拥有挺立脊粱的民族豪气,肩负起民族未来的重任,以及为祖国效力的恒远力量。3、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水准做一个好公民,首先是遵纪守法,通过学习公民的权利义务,增强法制观念;另外要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整个社会就很难有凝聚力,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会遇到严重障碍;还要忠于职守。然而,在许多场合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不如人意的现象,如污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恶拳相向、冷眼相对、毁坏公物、不讲秩序、低级趣味等。这些都说明公民意识水平的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两种体制的转换的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腐朽思想、庸俗风气的侵蚀,都是重要原因。四、同情和宽容是构成做人的高尚内容古人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同情和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人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打击,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身处一定的困境,若能得到他人的同情、关怀、支持与鼓励,或许能够获取战胜困境。重获生活信心的勇气和精神力量。然而,今天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爱”行为,催化和培养了不少骄扬跋扈、自以为是、自私、偏狭、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小太阳”。自私将导致缺乏同情心,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偏狭必然产生宽容心的欠缺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淡薄。本来手拉手活动是一项培养都市青少年爱心的有益活动,也是教会青少年学会做人的一项实际行动。但是,在一些手拉手活动中,我们辛酸而又困惑地看到:一只稚嫩的带着些许势利、自私乃至俯视姿态的手,极不情愿地拉着另一只纯真、质朴、温良以及渴望与希求的小手,其情景是那样的勉强、别扭,那样的不自然、不和谐。在1998年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有些青少年的家庭情况很好,可他们宁愿花钱去买高档零食,也不愿为灾区出一份力。4、挫折是学会做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1)、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儿童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炼他的意志使他奋发向上。处于道德认知发展中他律阶段的儿童,其判断主要取决于成人对挫折的判断和理解,并主要取决于其父母和教师的判断与理解。为此,教师应首先排除对挫折的害怕心理,敢于让儿童面对形形色色的挫折,并鼓励儿童有意识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提高其心理耐受力。(2)、善于把握挫折的适度性。对儿童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儿童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儿童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儿童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3)、以身作则,适时地提供相关经验。儿童的心理耐受力是随其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而增长的。为此,家长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谈话、讲故事,向儿童传授战胜挫折的间接经验,为他们靠自身不断战胜挫折提供能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儿童耐受力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儿童喜欢模仿,尤其喜欢模仿那些他们信赖和崇拜的人。父母和教师的行为最具感染力,他们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儿童,他们的行为对儿童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因此,要设置各种情境提高儿童心理的耐受力,父母和教师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努力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都希望一生平安,顺利成功,然而,挫折却常常伴随着人生。挫折注定与人的成长相伴随,更重要的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算是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走向成熟,因此,耐挫折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心理品质。挫折从来是人生走向成熟、成就事业的催化剂,是磨砺意志和毅力的砂轮。超越一次挫折,你便获得了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素,人格也由此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许多青少年由于受家庭等方面的遮蔽,少有挫折训练,一旦面临挫折,往往手足无措,经不住挫折的压力,有时简直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运用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挫折是学会做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谁都希望一生平安,顺利成功,然而,挫折却常常伴随着人生。挫折注定与人的成长相伴随,更重要的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算是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走向成熟,因此,耐挫折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心理品质。挫折从来是人生走向成熟、成就事业的催化剂,是磨砺意志和毅力的砂轮。超越一次挫折,你便获得了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素,人格也由此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开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基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一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总之,学会做人,是万事的前提和根本。教会青少年做人,应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牢牢把握做人的最基本的内涵和要求,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最坚实的基础。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成绩,分数的高低并不能说明全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做个有心人,细心周到地扶植每一棵长歪的小草。二、我国现行教育的方向。1、提高教师自身认识,让学生学会率真。我们的教师,真可谓是世界上最“认真”、最“疼学生”的老师,尤其是在教学生如何写作文上,更是可见一斑。从谋篇布局,到语词的选用,甚至开头结尾,都如出一辙,很难见出很有个性的文章。殊不知,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成了扼杀学生独立自我精神的执剑者!成了独立思维、独立言语者的封喉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跟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总喜欢面命耳提地引导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真实体验过话,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不能说出有独立精神体验的有个性的话。再者,教师们如此这般日久天长地面命耳提,一节课一节课地训导熏染,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公众场合、根据不同的人们的不同需要,说人们想听的话,而不是说自我真实体验的话,有时甚至说假话、套话。百年来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弊端,其中一个弊端是“伪圣化”。所谓“伪圣化”,就是用一套唯一的“群性话语”“公共思维”模式,钳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就是用专制色彩的、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伪圣化”产生于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情结。推动它的是中国语文教育中的两股思潮,“文以载‘道’”思潮和“文‘道’合一”思潮(“道”之所以加引号,是因所谓“道”不过是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甚至带有极左色彩的政治思想)。它是极左政治在中国语文教育中的遗留物,又与封建传统的教化教育接上了渊源。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教育中较严重地存在着。第一种表现——禁绝个人语言、个性语言、多元解读譬如,我们总喜欢面命耳提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
本文标题:95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0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