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物掌故35甲骨四堂与甲骨研究古籍馆金石组甲骨文经王懿荣初步断定为商代甲骨后,刘鹗、孙诒让继而对其进行了初步释读。然而破译甲骨文、对甲骨文有了更深入研究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对甲骨文考释和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重要学者,他们的字号中均带有“堂”字,即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又称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我国近代著名甲骨文专家、金石学家,原籍浙江绍兴府上虞县永丰乡。罗氏一生勤于刊布甲骨拓片,编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菁华》等甲骨著录书,收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甲骨文考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过罗氏的考释,大批常用字已基本释出,甲骨卜辞已基本可以通读。罗氏旧藏甲骨有461片现存国家图书馆。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等。对商代先公先王的考定、甲骨缀合研究,以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的“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并运用都有首创之功。罗振玉像王国维像文津流觞第39期36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在商王世系的考定、商代的社会性质、甲骨刻辞的分期断代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开创的“地理系联法”和“残辞互足”对商代地理研究和甲骨学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郭氏所编著《殷契粹编》乃是选取刘体智善斋藏甲骨1595片编纂而成,此批甲骨全部庋藏国家图书馆。董作宾董作宾(1895-1963),著名甲骨学家,字彦堂,河南省南阳人。任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参与殷墟甲骨科学发掘。代表作有《大龟四版考释》、《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和《殷历谱》。他确定卜辞中“贞”上之“宾”、“历”等字为贞人名,提出甲骨断代十项标准,把甲骨文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是甲骨文研究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董作宾与国家图书馆也颇有渊源,民国时期曾为北平图书馆编撰《甲骨丛编》。甲骨文断代是甲骨学的核心,15万余片甲骨经过分期断代,将甲骨学研究推进到以科学断代为基础的新阶段。甲骨文断代始于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他开创性地提出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项标准,把殷墟甲骨断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此种为甲骨的科学断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董作宾甲骨断代五期分法基础上,学者们继续进行探讨,认为必须把甲骨分类(指根据字体等特征把殷墟甲骨文分成不同的类)与甲骨断代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根据这一新的学说,学者们主要是根据字体把全部甲骨分成�组、宾组、历组、出组、何组、无名组、黄组等不同的类组,在此基础上,再试图厘清各类组的时代先后。因分类分组主要依据的是字体,郭沫若像董作宾像人物掌故37所以诸家所分各类组体现出了不同刻写者的书法艺术。概言之,经过罗振玉、郭沫若等甲骨学者的研究,甲骨文常用字已基本可以释读,文句也可以通读。经过王国维、董作宾等甲骨学者的研究,甲骨文由单纯的文字考释对象一跃而成为商史研究的可征用资料,为甲骨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甲骨四堂”对于甲骨的发掘、释读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标题:甲骨四堂与甲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2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