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宁波这个美丽的城市甬剧【甬剧】始于清乾隆后期,初称串客。系由田头山歌、马灯调、唱新闻等滩簧类民间小戏、曲调演变而来。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及宁波一带。最初的演唱者为乡村的农民、工匠等手工业者,在庙会祭神、喜庆堂会时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为新闻和民间生活故事,无表演动作,无乐器伴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受苏滩影响,开始有简单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后,出现营业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绪十六年(1890)数名艺人到宁波演出走红,“串客”改称为“宁波滩簧”。曾一度改称为“四明文戏”、“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为甬剧。甬剧擅演清装戏、近代戏、现代戏,表演细腻,语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内容适应市民的思想情趣,乡土气息浓郁。【姚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主要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由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闲季组班演出,有灯班、灯戏、串客、花鼓、鹦哥班等称呼。光绪年间(1875~1908),部分艺人赴沪演出,受苏南等地剧种的影响,定名为余姚滩簧,其主要特点是表演朴实、粗犷、自然,动作来自生活,节奏轻快有力,对白用生活语言,杂以插科打诨。1953年,部分艺人组成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发展为剧团,正式定名为姚剧宁波走书/舞龙【宁波走书】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最早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中,曲调和乐器十分简单。至清光绪年间,常用曲调发展到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三种,俗称“老三门”。后来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书音乐独具特色之处。同时,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发展到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宁波走书”也由此得名。【龙舞】宁波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之一。宁波乡村许多地方辟有龙潭,农民历来有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风俗,常见于迎神赛会及各种庙会。宁波龙色彩丰富,形式多样,有布龙、绣花龙、双龙盘柱、打结龙、断尾巴龙、小人龙、草龙等,一般为9节、12节,多至18节、24节,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和庆祝集会组队表演,奉化条宅村龙舞宁波特产【溪口千层饼】宁波特产。制作配料严格,选白净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麦面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温度要适中,酥而不焦,每饼27层。松脆异常,咸中带甜,满齿清香。【余姚杨梅】宁波特产。肉质细软,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玛瑙。有白种、粉红种、红种、乌种四大类,以乌种的荸荠种为最佳,因其成熟时呈紫黑色,似荸荠而名之。杨梅时节较短,初夏红种的早大种先熟,白种水晶杨梅最迟上市,俗称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杨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杨梅烧酒是消暑佳品。余姚杨梅为国家农业部七五期间投资建设的名、特、优、稀【宁波猪油汤团】宁波人过春节,有吃猪油汤团习俗,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汤团,汤团圆圆,象征团圆。宁波汤团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馅,油烫香甜,自成特色。宁波市区开设有宁波汤团店和缸鸭狗汤团店,余姚杨梅浙贝母1宁波话,是吴语的一种重要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分布在浙江宁波、舟山及周边一带。诸土语十分接近,内部一致性很高。历史上宁波话对上海话影响极大。QQ图片——宁波话版小P孩,你个13点别吓我啊~~~没人喜欢我啊!人都到哪里去了?小破孩,不要讨打我要发神经~~
本文标题:宁波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2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