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 中国制造2025解读
中国制造2025解读ChinaManufacturing2025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5月8日总理签发是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1为什么打造中国制造20252打造怎样的中国制造20253怎样打造中国制造20254近期开展的工作目录1.1从国际看,顺应当前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酝酿新的重大变革案例: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2010年,《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年,《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12,《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和《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日本2009年、2010年,《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和《日本制造业》;2013年,《创造新产业、新市场的倡议》。德国2013年,《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2011年,《英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策略和行动计划》。法国2013年,《新工业法国计划》(34个项目)。2015年,《新工业法国》Ⅱ(9+1)。制造模式变革大势不可违•能源效率和资源效率是保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周期更短•产品复杂性更高•数据量更大•个性化大批量生产•市场需求变化莫测•高生产率智能制造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数字化。伴随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和数字化网络化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使得信息的获取、使用、控制以及共享变得极其快速和便捷。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网络化。互联互通,解决信息不对称,产生出了真正的大数据,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应用的范围无所不及。各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共享。平台经济体、共享经济智能化。产业链、端对端的技术集成,灵巧制造。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大、主攻强国情、发展阶段:2.0补课--3.0普及--4.0示范20世纪初期,福特汽车德国工业4.0愿景:要做什么?现在:工业3.8本地控制实时通讯数字化“复制”产品与生产工艺制造执行系统工业安全解决方案实施与决策主要由“人”来完成即将:工业3.9动态网络规则框架额外的通讯“词汇”集成制造工艺仿真,涵盖产品生产与设计工艺面向解决方案的动态架构安全动态数据传输规则与机制通过规则,强化过程与模型仿真将来:工业4.0本地控制动态网络扩展的复杂通讯系统涵盖整个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模型通过动态网络实现过程优化根据临时要求,自行配置安全解决方案由“人”定义决策规则和框架德国信息、通信和媒体联合会统计,德国工业领域44%的企业已采用“工业”4.0技术或模式。德1000家电子和信息企业的最新调查,超过70%的德企业认为,到2025年实现工业4.0“是现实的”今年德企业有关工业4.0的生产设备营业额将达150亿欧元,并有望增至400亿欧元。德工业4.0研究示范项目的落实转化的程度远远不够,只有约20%的加工企业开始使用工业4.0生产设备。主要原因,一是多数德企业(约70%)仅从提高技术和效率角度认识工业4.0,二是德中小企业对工业4.0的重视尚不够。德中小企业进展明显落后大型企业,主要担心企业数据被滥用,以及在缺乏标准、概念不清的情况下投资失误。1.2从国内看,经济转型内在要求。站在新起点,制造业如何打造竞争新优势?新常态下怎样肩负“中国梦”新的历史使命?“四化同步”创造巨大需求空间--谁来填补?独特优势?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支撑制造业由大到强第一制造业大国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9万亿美元(现价),美国为1.88万亿美元(现价);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7991亿元,比上年增长7.0%,低于2013年9.7%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2015年一季度下滑明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6.4%。Ø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增加值个位数增长将成为常态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亟需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矛盾日渐为突出,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15从资源能源看,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从环境压力看,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从要素成本看,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据波士顿报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16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我国研发投入总体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显落后。2013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达到2.08%,而美国2011年就达到3.2%;国际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一般为2%-3%,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广大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就更为落后。17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市场,但工业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很大部分向两家日本厂商购买,伺服电机基本被欧美和日本企业垄断,国产核心部件在稳定性、寿命、精度、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这些严重阻滞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18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不到0.5%,“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19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以钢铁行业为例,2012-2014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4.9%和72.2%。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目前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上徘徊于盈亏边缘。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20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明显不足:高端设备多为进口,高技术服务、原创新设计等中高端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21企业普遍欠缺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与人才储备,缺乏大型投资管理和大型资本运作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我国已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发达国家加快谋划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劳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影响我国工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221为什么打造中国制造20252打造怎样的中国制造20253怎样打造中国制造20254近期开展的工作目录基本原则:市场/政府当前/长远整体/重点自主/开放2.1指导思想和目标主题:创新发展主线: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着力点:基础能力集成水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基本方针:大型装备的集成从研发设计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全产业链的集成产品与产品之间端到端的集成2.2总体概况:“一二三四五八九十”“一”:一个目标,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二”: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三”:实施“三步走”战略,10年为一个阶段,梯次推进“四”:四项原则(市场/政府当前/长远整体/重点自主/开放)“五”:五大工程“八”:八项战略支撑和保障措施“九”:九大战略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十个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2.3工信部重点工作:五大工程(四横一纵)------重要抓手,国家示范引导。五大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凝聚各方资源,做实九大任务工程之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和跨行业领域的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2020年目标: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2025年目标: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解决抓手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基本思路以云计算、互联网为基础,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构筑我国制造业网络化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化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外部性支撑政产学研用产业技术联盟存量部分:在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集中度不高且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遴选和依托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转制院所研发平台,构建共性技术创新基地;在航天装备、航空装备、石化、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依托行业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立共性技术创新基地;遴选设立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辐射、转移与扩散。增量部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遴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等,组建新型的国家级前沿技术研究中心新模式、新机制、市场化、产业技术联盟方式,组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体系,填补长期以来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缺位,从国家层面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外部性支撑。提高以智能、协同、绿色、大数据为特征的创新设计能力。创新设计共性技术、复杂系统先进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软件理事会分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平台,每个领域国家负责建设1-2个大数据平台基础实验研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实验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大科研设施和科研中心技术工程化研发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行业、企业和区域工程技术研究院或转制院所产业化技术研发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配套型的科技专业公司、生产力中心横向和纵向全过程创新链(网络化管理)人才培养和标准中心标准规范表征技术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新模式初步设想如下:制造业创新体系构成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区域制造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市场技术领域工程之二:智能制造工程攻克五大核心技术装备: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分析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夯实三大基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核心支撑软件打造五种新模式:离散领域数字化制造、流程领域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
本文标题:中国制造2025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4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