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51一位发展迟缓儿母亲教养经验改变程之研究
林惠玲、張英熙(2008)。一位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8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51-93頁。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51一位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遲緩兒母親的教養經驗,在七年間的調整與創造新的教養型態,以一位遲緩兒母親為研究對象,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為主,輔以閒聊式談話與文件檔案。研究主要發現為(一)母親教養的改變歷程經歷七種教養主要風格,包括「專制權威」、「忽視冷漠」、「過度保護」、「自由放任」、「放手合作」、「開明威權」、「關懷接納」;(二)母親教養改變之脈絡因素共六項,包括「母親的憂鬱症」、「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孩子狀況」、「家人支持系統」、「專業人員」、「宗教信仰」;(三)母親教養改變之關鍵事件共六項,包括「母親的覺察,引發改變」、「母親積極特質,主動接受教養策略」、「母親檢視原生家庭經驗,創造新的教養型態」、「母親教養挫折,激發改變動機」、「母親教養心態調整,改變行為」以及「支持系統,獲得教養力量」,其中以母親的覺察最重要;(四)母親教養改變後的維持因素共兩類,包括「親子正向互動的成功經驗」與「重要他人支持的正向鼓勵」,且皆牽涉母親的自我效能提升。本論文根據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討論,並對特殊兒童家長與親職工作者、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關鍵詞: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關鍵事件林惠玲、張英熙(2008)。一位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8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51-93頁。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52壹、緒論2004年我在國小附幼實習經驗時,班上的有位妥瑞氏症的孩子,讓我意識到特殊兒童家庭需求與相關問題。除了關注這位特殊學生生活學習的狀況外,我常在放學時與該生母親閒談關於教養特殊孩子的想法;此外,班上另一位男孩的弟弟診斷為自閉症,因為我的醫護背景,放學時家長常與我商談孩子身心狀況,言談中我發現教養特殊兒童及手足時,家長有許多的困惑,加上外來因素介入,更母親教養時常經歷許多兩難的心理衝突,而教養歷程涵蓋許多因素,使得母親需要不斷自我調整。研究所進修期間,我除了修讀幼兒教育碩士課程之外,同時修習學前特教學程,更體認到家庭是特殊兒童療育過程中的重要角色,而家長教養態度是影響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關鍵。近三十年國內碩博士論文的研究,探討身心障礙兒童的教養,約八成採用量化方式來探討父母教養與孩子相關學習行為反應有關,探討都是以固定的教養類型來作相關研究,指的是靜態內容分析,缺乏詳細地過程脈絡描述;如要針對教養動態內容的研究,多為父母參與親職教育訓練或諮商情境後的改變(杜娟菁,2000;余祥雲,2005;張子正,1997),而未接受親職訓練方案者的改變付之闕如;其餘研究採用生命史或敘說經驗故事的方式,來探究父母教養經驗與心路歷程(江家榮,2000;莊美娥,1995;莊竣博,2000;許靖敏,2002;陳韻如,2004;陳清惠,2003;黃淑賢,2003;劉巧曼,2005;劉毓芬、胡心慈,2005),其所涵蓋父母教養經驗包羅萬象,或是多位父母教養片段經驗,鮮少針對特殊兒童母親教養改變歷程來探討,促使我想探索教養改變歷程的面貌。誠如上述現況研究,當我想進入特殊兒童母親的教養世界,欲獲得深入又富感情的資料,並具個別、主觀的獨特性又能身歷其境,這些是量化研究難以達到,且教養改變歷程更是需要深沈又帶有感動的資料,必須能呈現動態歷程的樣貌。質性研究具有上述的特色,可以幫我找到進入教養改變歷程的解答,亦是我欲採用的研究方法。人生最大的挑戰,是處理超越自己控制之外的壓力情境(Tunali&Power,2002),但「生為智殘兒,並非她所願,亦非她選擇,父母當然有刻骨銘心的傷痛;悲觀主義者抱怨風向,樂觀主義者等待風向,實際主義者調整帆的方向」這是《我的女兒予力》一書摘錄送給特殊兒童父母的話。過去經驗與近年研究中,特殊兒童母親在教養改變,深受文化環境的限制,如何突破重圍,藉由母親個人、子女與支持系統介入,期盼看見母親能不斷調整心境與成長,在親子互動中改變教養,使教養更趨成熟。”老師(研究者),我只是提供我這一路走來教安安的心路歷程,如果真的可以幫助跟我一樣的媽媽,那是主耶穌給我的恩賜”,2007年6月2日我與小真(研究參與者),簡短談話中她的感觸;林惠玲、張英熙(2008)。一位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8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51-93頁。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53我期盼自己能藉由論文研究,提供特殊兒童家長面對孩子教養問題,瞭解如何調整與改變,從本研究一位遲緩兒母親教養改變的親身經驗,提供仍處於消極教養狀態的家長相關實質建議,亦能給予親職工作者在面對特殊兒童家庭部分有力的參考文獻。本研究旨在「探討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過程」,其研究問題包括下列兩點:(一)遲緩兒母親教養改變內容為何?(二)影響遲緩兒母親教養改變的相關因素為何?1.遲緩兒母親教養改變之脈絡因素為何?2.遲緩兒母親教養改變之關鍵事件為何?3.遲緩兒母親教養改變後之維持因素為何?貳、文獻探討一、父母教養之類型與相關研究(一)教養類型根據文獻將「父母教養態度」所屬的類型大致分為單層面取向(single-dimension)、雙層面取向(two-dimension)與多層面取向(multi-dimension)(王珮玲,2003;周新富,2006)。1.單層面取向單層面取向是將教養態度截然劃分為彼此獨立且不重疊。Baumrind(1967,1971)認為真正影響父母教養態度只有一個向度,即父母權威傾向,他利用雙親訪談評量、觀察親子互動,取得雙親教養行為及態度的資料來進行群集分析,而得到三種類型的教養態度,包括專制權威、容許寬鬆、開明威權(引自Papalia,Olds,&Feldman,1998)。所謂單層面取向是強調父母教養態度對子女的影響,也就是以父母教養態度為自變項,子女反應或能力為依變項,說明彼此間的關係。2.雙層面取向雙層面取向是兩組不同的教養態度,各分為高低兩個層面,兩組彼此縱橫交錯、相互影響形成四種教養象限。Schaefer(1959)提出了另一種形式的二層面父母教養類型,即涵蓋兩個基本向度:「關懷—敵視」、「控制—自主」,呈現出專制權威、過度保護、民主型及忽視型四種不同的教養類型(引自Herber,1986);然而,Schaefer(1965)更從這兩個層面,解釋分析父母教養態度和教養態度,同時利用這兩個獨立向度構成一個環狀模型,來解釋多種不同的教養態度(引自王珮玲,2003),參見圖一。圖一Schaefer(1965)環狀模型資料來源:兒童氣質—基本特性與社會構成(頁114),王珮玲,2003,台北:心理。3.多層面取向多層面取向是指父母教養態度可能會受到另一層面影響,使其內容變得更加複雜;Becker(1964)對父母教養類型表現提出三個關鍵基本層面,以權力、支持及焦慮三向度將教養態度分為八種類型,包括民主型、溺愛型、組織情感型、過度保護型、忽視型、焦慮神經型、獨斷型(引自黃德祥,1994)。多層面取向的教養類型加入父母本身情緒狀態,以三度空間方式呈現,堪稱最完整的教養態度,然而其內涵過於複雜,在實徵研究上少有學者以其模式作為架構,實用性較低(周新富,2006)。上述「父母教養態度」的三種層面取向,涵蓋教養面向與類型雖多,卻無法看見教養動態歷程與脈絡;且本研究欲探討遲緩兒母親教養改變歷程,可能涵蓋的教養態度超出上述的三層面取向,亦可能為此母親個人的教養類型,因此,研究者會依據研究結果試著歸納研究參與者的教養類型,而不採取上述任一位學者的教養類型結果,但文獻可作為本研究教養類型的歸類與探討之用。林惠玲、張英熙(2008)。一位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8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51-93頁。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54林惠玲、張英熙(2008)。一位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8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51-93頁。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55(二)特殊兒童家長教養之相關研究1.問題行為兒童家長教養之相關研究研究者查詢特殊兒童父母教養相關研究中,以問題行為兒童家長教養為最多,包含對立性反抗行為異常(ODD)、品行異常(CD)、過動症(ADHD)等(洪珮婷,2001;鄭啟秀,2006;Christina,Hans,Paul,Christopher,&Bruno,2002;Thompson,Hollis,&Richards,2003)。Thompson,etal.(2003)提到家長教養態度與品行問題兒童的相關研究已超過五十年,已有理論模式說明家長行為與困擾行為兒童有相關,並具有複雜和多項因子彼此影響。Roskam與Schelstraete(2007)採質性分析探討特殊兒童母親教養行為,研究結果說明特殊兒童母親會針對孩子能力、性格以及可觀察到顯著行為特徵採取適合孩子的教養態度。因此,這些問題行為兒童家長教養壓力,與子女問題行為嚴重度、教養資源有相關,其教養特色大多數為獨裁專制和控制型;而上述研究結果未必適合於遲緩兒母親教養類型,因其個別化與生態環境脈絡的差異性,難以在母親教養上做經驗轉移。2.其他障礙類型兒童家長教養之相關研究文獻中發現特殊兒童家長比較常採用嚴厲、過度保護、忽視的教養態度(林虹伶T,2004;楊寶亞,1992;鍾佩諭,2005);然而,當特殊兒童家長在接納特殊兒童,會開始放棄對子女的過度保護、或過份嚴厲,改以適當訓育子女,使得自己不致於有過度罪惡感(何華國,1996);當父母從心理層面去接納子女,會降低對子女採取過度保護、放任忽略以及過份嚴厲教養態度,如同父母會根據情境採取強制高壓與引導合併的方式(Roskam,etal.,2007),抑或是特殊兒童親子互動時,母親依子女特殊性,需在專注情境中,扮演指導者角色(Santos,etal.,2007)。因此,控制型或指導者角色的教養態度未必對遲緩兒是較差的方式,應該是母親會依照子女的特殊性、情境的變化採取合適的教養態度,會是對子女較有幫助;是故,本研究欲探討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的歷程,其教養結果為母親個人的教養經驗,亦可能出現上述文獻提及其他障礙類型兒童家長的部分教養內容,亦可與本研究發現做對照與討論用。(三)遲緩兒家長教養之研究現況與探討研究者查詢遲緩兒家長教養相關文獻深感稀少,大多為早期療育非教養方面的文獻,當研究者閱讀並整理不同障礙類型兒童家長的教養研究,發現雖然類型有異,但亦有部分教養態度的雷同處。如同,Lincolin與Guba在1985年提到轉移程度是兩種情境林惠玲、張英熙(2008)。一位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8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51-93頁。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56之間相似性而定,可稱之為「適合度」;其定義為在傳送和接收情境間一致程度(Eisner&Peshkin,1990/湯梅英譯,2006)。也就是說,如果不同障礙類型兒童家長部分教養經驗與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在某些情境下「充分」一致,那麼上一段針對不同障礙類型兒童家長教養分析,得知不同障礙類型兒童家長部分教養的可行假設就會適用於遲緩兒母親教養身上,因此,遲緩兒家長教養文獻雖然不多,但不同障礙類型兒童家長部分教養內容是可以做本研究發現參考與比較。有鑑於上述父母教養文獻整理與回顧,研究者發現一個現象近三十年國內碩博士論文統計,論文題目欄位關鍵字為「教養」、「管教」、「親子關係」特殊兒童父母教養篇數約佔19篇,從整體篇數來看,著實不多。並且,量化研究所採用的教養文獻,大多數以Baumrind1991年整合歸納出雙層面取向,包含開明威權型、
本文标题:51一位发展迟缓儿母亲教养经验改变程之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5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