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0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本章教学目的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证明根据本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定性、矛盾和根本任务;掌握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分配制度在现阶段的特征与实现形式。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根据本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定性、矛盾和根本任务;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及其结构;分配制度及其结构难点: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落后国家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认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课程结构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国情与基本背景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及其结构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及其结构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理论或学说:从空想到科学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轨迹:1516英国著名政治家莫尔发表《乌托邦》,开启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萌芽,16世纪还有闵采儿--17世纪维拉斯--18世纪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2)共同点: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设想理想蓝图。(3)为什么说是空想?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经济根源的深入剖析;缺乏对资本主义力量的全面认识;缺乏对通向理想社会途径的科学分析。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为什么说是“科学的”?——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揭开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和通向新社会的途径。(二)全面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2、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分析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人人与人的关系(政经等研究)物与物的关系(自然科学研究)人与物的关系(西经等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数人的个数关系数10213346510615…………3、生产关系具有三重含义经济运行关系(以雇员与雇主为例)体制经济关系(市场机制等)经济制度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制度)4、基本经济规律的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关系都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马克思的研究主线)。——第二重含义:在经济制度关系的前提下,一个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关系也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研究视角从“斗争”、“批判”转向“建设”、“发展”、“科学发展”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线)。参见:《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调适》,《学术月刊》2000(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的转换》,《教学与研究》2000(9)经济制度与生产力适应不适应经济体制与生产力适应组合1组合2不适应组合3组合45、基本经济规律运行的四种组合由基本经济规律的双重含义,可以产生演变为四种组合(见右图)这种组合,既是一种对理论,更是一种经济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析很多经济问题,例如:组合1:经济分析的目标组合2: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组合3:中国传统体制经济分析组合4: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经济分析6、对基本规律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的三种视角一是人类社会变迁视角(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部分);二是一国视角(以中国为例,第15—16,及18—21章);三是微观视角,特别是关于企业制度的变迁(举例,第17章)附:西方制度变迁理论的简要评述人类社会变迁过程(社会更替)一国范围多种制度并存与制度变迁微观视角(企业制度变迁)(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理论到实践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历程——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塑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雏形;——1895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将社会主义真正从理论变为现实;——1944——1949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同点:社会主义革命大多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2、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是否存在矛盾?并不矛盾,因为:第一,在理论上,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社会性质变化;矛盾的激化程度决定了社会性质变化的速度;第二,从苏联、中国当时面临的现实情况看,具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较有利的国内国际条件;第三,社会阶段以跳跃式发展方式运行有先例。理论:社会主义应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实践:社会主义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发生并成功?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一)决定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因素理论上并不矛盾,但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1、生产力落后的制约——关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关于共产主义的阶段论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社会的基本矛盾——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阻碍;——决定了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国际环境的制约——从发动战争到和平演变——两大对立制度冲突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指明了方向与原则1、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与评价2、斯大林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评价3、毛泽东的探索:借鉴、摸索与评价4、邓小平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必须科学对待国外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实践经验。三、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无论选择何种发展体制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3、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合理的成分——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前中国: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和预测或描述2、方法论视角应该坚持的原则(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观点;(2)坚持辩证的发展的方法与观点;(3)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与观点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1)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2)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3)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方式;(4)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一、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1、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两阶段说2、列宁的思想——两阶段说,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初级的”—“发达的”—“完全的”3、毛泽东:思想与实践——从过渡时期到大跃进的评述4、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邓小平的思想与探索实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畴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规定性与依据1、本质规定性——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关系角度)——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或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角度)2、客观依据第一,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第二,是由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3、理论与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意义: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改革的思想武器(关于定位——目标——政策相互关系的讨论)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产生于基本矛盾,是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不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1)1956年“八大”: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未能有效贯彻);(2)1957—1978:阶级斗争(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反思并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一切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1、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政策解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为什么必须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第一,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二,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要求第三,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第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需要3、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途径一是让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二是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最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度一、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1)1949-1956,通过“剥夺”和“赎买”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度;(2)1978年以前“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评述(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历程与经验教训(4)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的方式得以确立。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依据(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依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生产力多元结构决定的;—这一制度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发展的需要。二、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实现形式及其主体地位1、所有制与公有制的本质含义(1)法学与经济学关于所有制的含义(2)公有制的本质含义——关于公平的几个层面的含义2、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1)基本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必然性与局限性)——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与城市的典型形式(2)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股份合作制经济——股份制(不能反过来推断)(3)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多种所有制经济(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依据——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3、多种所有经济内部及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平等性问题探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收入分配体系简介1、国民收入分配与个人收入分配2、功能性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功能性分配:从收入来源角度研究
本文标题:0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