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成功的黄金定律-培养积极的心态
成功的金定律——培养积极的心态去非洲推销皮鞋大儿子二儿子现象1:在推销员培训的课堂中,讲师经常用下面的故事开始培训:欧洲某大型制鞋公司为了打开非洲的市场,分别派了两个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下了飞机走到街上看到行走的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下了飞机也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时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打开的市场,发大财而回。现象2:著名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新婚不久的塞尔玛随丈夫来到一个沙漠中的陆军基地之中,作为她的丈夫——一名合格的军人必须经常外出执行任务,因此,驻地中的小铁皮房子经常看到只有孤独寂寞的塞尔玛身影在晃动。在这炎热无比的沙漠营房中,无人和她聊天、说话,周围的人又都是语言不通的印第安人。她非常难过,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把自己的苦闷与回家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很快她的父亲给她回了一封信,信里只写了两行字,但这两行字却永远留在她的心中,并使其整个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父亲来信后,塞尔玛决定留下来寻找沙漠中的星星。观看沙漠中的日出日落,寻找几万年前留下来的海螺壳等遗迹;与当地人交朋友,学习有关土拨鼠的知识等等便成为塞尔玛的求学内容。她把原先认为是最恶劣的情况变成了自己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探险行动,并为此出版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可见,她从沙漠中自己的“牢房”中望去,终于望到了属于自己和民众的星星。现象1说明:同样的非洲市场,同样的人,是心态的不同导致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现象2说明:沙漠没有变,军营没有变,小铁皮房子没有变,气温也没有变,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也没有变……改变的是她自己的心态。总的来说,当人在遇到困难时,坏的心态让人感受到苦恼,让人的行动退缩,进而掉到失败的深渊之中;好的心态则与之相反,它让你乐观、豁达,让人的行动勇往直前,困难落到脚步之后,最终是成功的花环簇拥着胜利者。所以,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与退步。想一想: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一、心态概述二、中学生态度的表现三、中学生积极态度的培养四、拓展性学习资料一、心态概述(一)什么是心态心态也即态度。心理学上对态度的释义为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人或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具体反映过程为内心的认知、认可、服从、反对、迷茫、不安。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它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价值观以得可偿失为条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观则能使人们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是不惜生命来达到一些目标目的;态度中的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态度中的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是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行为的反应倾向。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一般来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态度构成的维度为:方向: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强度:即态度方向的强度;深度:即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向中度:即某种态度在其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程度;外显度:即某种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上的外露程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奥尔波特(G.Allport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克瑞奇(Krech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忽略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二)态度的特性1、态度具有对象性,态度是有对象的,它总是针对某种事物的;2、态度具有评价性,它意味着是否赞同该事物;3、态度具有稳定性,它是一种对事物比较持久的而不是偶然的倾向;4、态度具有内在性,它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往往不能为别人所直接观察到,但它最终会通过当事人的言行表现出来。(三)态度的影响因素欲望知识个体的经验(四)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功能2、认知功能3、自我防御功能4、价值表现功能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通常表现出两种态度,即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二、中学生态度的表现我要!我能!一定有办法!积极者…1、有明确的目标。(一)积极态度的表现2、乐观向上的行为举止。3、有良好的自我价值观。4、有坚持不懈直到成功的意志力。5、勇于自我挑战。6、有效的时间管理。7、充满爱心人际关系良好。概括起来,充满积极态度的学生表现为充满希望、有决心、心情愉快、信任、自尊、积极乐观、充满自信、有胆量、有抱负、追求自由。消极者…我不行了,我还是退缩吧!(二)消极态度的表现没有人生目标,缺乏动力,生活浑浑噩噩,犹如大海浮舟。缺乏恒心,不晓自律,懒散不振,时时替自己制造借口来逃避责任。心存侥幸,幻想发达,不愿付出,只求不劳而获。固执己见,不能容人,没有信誉,人际关系不佳自卑懦弱,自我退缩,不敢相信自己的潜能,不肯相信自己的智慧自大虚荣,清高傲慢,喜欢操纵别人,嗜好权利游戏,不能与人分享(一)实践中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三、中学生积极态度的培养(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态度的意识和信念(三)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去践行(四)积极态度的具体技巧应用(一)实践中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为有效改变学生不良态度,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2、建立健全班级组织管理规定3、实行小步子原则,逐步提出要求4、尝试利用睡眠者效应(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态度的意识和信念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态度在现实中的表现与意义,即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积极态度的表现就是乐观、热情、大度、奉献、进取、自信,有强烈的成就感,相信自己的才能,对未来有美好的成就感,相信自己的价值,永远怀有美好的希望。正因积极态度有如此大的效力,几乎所有的成功学者都把积极的态度作为成功的黄金定律。也正如此,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十分强调态度的作用。(三)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去践行1怎样才能让学生充满热忱呢?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了解每一个问题,排除各种困难。要学会赞美别人,培养同学重要的态度。对人充满热情地微笑、真诚的问候、真情相助等积极心态的十个特征(三)234、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形成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的意识要逐步引导学生相信自己,因为只有内心想成为优秀的人,才可能在现实中成为优秀之人;内心只想成为平凡的人,永远也发现不了伟大的自我。1、心怀必胜的积极想法23、用美好的行为影响别人。4、让同学感受到你的重要5(四)积极态度的具体技巧应用6、学会赞美别人7、学会微笑8、学会放弃9、去掉不可能的观念10、训练自己学会暗示(一)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二)态度转变模型理论(三)态度的习得模仿理论(四)埃利斯对不合理信念的归纳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即:1、依从:依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不是个体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强制性压力采取的暂时性的行为。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个体早期生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依从。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依照社会中其他角色的态度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3、内化: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内化在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个团体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有的明确,有的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成员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一)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二)态度转变模型理论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强调信息和背景的作用:1、传递者2、沟通信息3、接受者4、情境(三)态度的习得模仿理论•个人态度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从态度的习得方式来看,条件反射的学习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态度也能以社会赞许或不赞许的奖惩方式按照条件学习的原则形成。•个人对没有直接经验和亲身感受的事物的态度,可以在观察别人情绪反应的基础上产生,这称为替代性的情绪激发。•态度改变一般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进行的。(四)埃利斯对不合理信念的归纳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2、有价值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3、任何事物都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4、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的灾祸。5、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6、自己身上已相对稳定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7、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完满的答案,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是不能容忍的事情。8、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9、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他们容易得多。10、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作为后盾才行。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韦斯勒等曾总结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不合理的信念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不切实际的夸大。2、不切实际的要求。1、糟糕透顶。如,“我没能做得象我必须做到的那样好,这真是糟透了!”;2、简直无法忍受。如,“我受不了这个,没法忍受这种事发生在我头上,这是根本就不应该发生的!”;3、一钱不值。如,“如果我没能做得象我必须做到的那么好,没能赢得我必须赢得的赞赏,那我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三种思维方式都是从人们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必须”派生出来的,它常常使人陷入极端的负性情绪之中而难以自拔。不过,合理情绪理论并非一般地反对人们有负性的情绪、情感,合理情绪理论不是让人变得毫无情感,而是希望人们当面临某些事物时,只产生合理的、适度的情绪反应。他从不合理信念中的“必须”出发,找出了他认为经常会导致情绪障碍产生的三种主要的思维方式:五、大家名言•《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巴甫洛夫: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爱默生: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本文标题:成功的黄金定律-培养积极的心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2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