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的观点。1.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2.联系的复杂多样性: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②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2.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面②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②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第三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属性:①客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②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③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2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①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2.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①劳动是人的本质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3.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1.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②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③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民主共和制是比较完备、成熟和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形式。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2.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2.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占有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④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2.商业资本的作用: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1.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①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②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③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1.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2.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业资、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3.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占有制相矛盾的。资本主义还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实际情况,认为社会革命即使不是在全世界同时进行,也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成功。列宁立足于资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民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1.列宁把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2.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2.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段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
本文标题:马原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4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