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德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及行动策略
组长:姚婷(37)学号:34—41组员:武小红徐永斌杨春英岳生春岳树斌张爱忠张凤伯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十二条教改建议”的基本内容•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基础教育改革的行动策略252000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布尔曼女士组织了一个由联邦、州、经济界、教育界、工会等各方代表参加的以教育改革为议题的教育论坛。2002年1月,为期两年的教育论坛以“十二条教改建议”的提出而落下帷幕。在实行文化联邦制的德国,虽然这十二条教改建议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作为联邦与州以及各利益集团共同讨论而推出的成果,对德国今后几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加强早期教育。2.注重个别促进。3.倡导终身学习。4.让年轻一代学会承担责任。5.改革教师教育。6.促进男女平等。7.提高学生素质。8.利用新媒体。9.消除“掉队”。10.加强移民教育。11.开放学习场所。12.下放权力。181.加强早期教育。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任务,并通过课程调整和保育人员培训等措施确保教育任务的实现;重新讨论学前教育机构免费的可能性;在幼儿园和基础学校开发儿童的多种兴趣,特别是对自然科学、技术、外语、音乐及创造活动方面的兴趣。2.注重个别促进。发展以注重个别指导和社会化学习为重点的全日制学校;提供专业性的诊断和咨询,使“个别促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更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并给予他们更好的个性化帮助;发展“个别促进”教育学,并将其纳入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中。3.倡导终身学习。制定和引入对非正规学习结果的认可程序,使那些以非正规方式学习的人学习成绩能得到承认,并以此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资格;对在职学习给予支持和认可;在继续教育中引入模块化学习;挖掘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潜力;为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专业性咨询;建立和利用区域性的继续教育数据库,支持继续教育证书制度的建立,及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继续教育的供求信息。4.让年轻一代学会承担责任。利用并提供学生影响决策、参与决策和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通过交流、咨询或经验推广等形式,支持学校发展校园民主文化;进一步落实促进学生团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资助计划,发展合作性小队工作教育方案;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实施促进学生独立能力和自我负责能力的计划。5.改革教师教育。将教育改革所要求的新的和变化了的任务、内容和方法融入教师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之中;提供更多的教师继续教育方案,使其更好地指向和满足教师个人和各学校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对个性化促进、咨询和学校发展等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一种能顾及学校发展工作的教师工作时间模式。6.促进男女平等。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帮助青年男女消除陈旧的角色定位,拓宽他们职业和学业选择的范围;从幼年开始,就培养女性对数学—自然科学的兴趣;通过诸如“解决冲突”这样的练习,有针对性地促进男性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同情心;通过提供儿童看护和半日制教学等措施,为有家庭的人参加教育活动提供便利;支持女性担任领导职位,特别是有博士学位的女性在科研领域担任领导职务。7.提高学生素质。使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转学更为灵活;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渗透性;将实践期引入高等学校,发展高校的双元制课程;提高数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小学的吸引力,加强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问题指向和实践倾向;通过开发新的课程方案及新的评估系统,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建构一种新的成绩评估制度和相应的考试制度,增加有关理解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内容。8.利用新媒体。在教育的所有领域把使用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技术加以介绍。在幼儿园和小学,让所有学生都接触新媒体和国际互联网;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发展和调整多媒体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案;为在职教师提供新媒体的教育与继续教育;进一步开发学习软件,提高其使用的友好性。9.消除“掉队”。开发新的课程方案和教学方法,避免学生的厌学拒学行为;进一步改善“问题学生”的教育,并在他们就业时给予特别的支持;建立由国家统一财政支持的资助体系,为那些没有获得职业教育证书的中青年人提供第二次培训的机会;通过对非正规学习结果的认证等措施,进一步完善针对低学历者的培训方案;提供适合于中老年人的兴趣和学习条件的继续教育形式。10.加强移民教育。把对移民学生的促进情况作为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利用学校中存在的多种语言和文化的有利资源,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帮助移民及移民子女获得足够的德语知识,特别是对于移民新生代,要从幼儿园开始就加强德语的学习,使其在进入小学时达到合格的德语水平;加强对移民家长的教育,使其参与学校工作,并接纳德国文化;吸收有移民背景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加强对他们的指导。11.开放学习场所。通过增加投入、开展教师培训等措施,促使学校成为“学习之家”;鼓励和支持家长参与学校工作;支持学校向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界开放;促进区域性的社会组织、文化机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教育工作。12.下放权力。让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在其发展学校特色以及有关人员、房产和设备的配置方面,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调整国家监督的方式方法,增强督学对教师工作的咨询能力;加强教育质量的内部与外部评估工作。5任何改革总是在一种理论指导下开始的,并且它总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动和超越。从教育论坛的“十二条教改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者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以普遍主义的“促进”取代精英主义的“筛选”;以充满现代气息的“开放”取代过时落伍的“封闭”,以人本化的“调控”取代官僚行政的“管束”。221.促进而不是筛选。德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存在着培养目标和结业形式完全不同的多种类型中学。虽然这种“多轨制”学校制度的基本预设是合乎理性的,即每一个人的能力、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教育应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途径。然而,这种学校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却是遵循着精英教育理念并以筛选机制运作的。这种制度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尤其是当学校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2.开放而不是封闭。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教育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相对封闭。教育论坛提出的“十二条教改建议”中贯穿着“开放”的教育理念。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学校系统内部的开放。第二,把学校定义为“学习场所”,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三,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第四,发展继续教育,促进大众“终身学习”行动。3.调控而不是管束。与德国高等学校享有的“学术自由”相比,德国的中小学所拥有的“自我管理权”要小得多。有人形容德国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是“多中心的集权主义”。教育论坛提出了促进学校自主的三项建议:一是下放权力。二是调整、改进学校督学工作方式。三是加强质量控制。18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行动没有轻重缓急。从教育论坛的“十二条教改建议”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重视幼儿园教育。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学前教育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具体表现在:(1)幼儿园普及率不高。(2)幼儿园教育作用发挥不够。2.发展全日制学校。众所周知,德国绝大部分学校都是半日制的。60年代末,德国曾尝试兴办过全日制学校,但终因财政问题而半途而废。现在,教育论坛再次提出要发展全日制学校。3.提高移民的德语水平。教育论坛把移民的教育与培训放在十分显要的位置,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加强移民新生代德语知识的教育;为缺乏德语知识的外国学生提供特别帮助;加强移民对德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等。4.构建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过去德国各州对学校的管理往往停留在过程管理上。今天他们更重视的是教育的产出或者说结果。3
本文标题:德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及行动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5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