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天津地区2006年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东周西周镐京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犬戎河水渭水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思考回答:①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②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③“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西周春秋战国东周(BC770-BC256)周平王洛邑BC1046BC770BC476BC475BC221春秋——因鲁史《春秋》所记载的时间大致是这段时间而得名;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东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周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的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一、春秋诸侯争霸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①分析诸侯争霸的背景;②归纳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1)历史背景:(2)争霸内容: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BC7世纪后期-BC6世纪初)3、吴越争霸:(3)评价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春秋诸侯争霸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战国格局的形成:(2)争霸战争的内容:1、齐魏交战BC4世纪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2、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3)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东周春秋(BC770年~BC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BC475年~BC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课后小结(一)春秋(前770年到前476年)1.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2.前7世纪前半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3.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葵丘会盟,成为中原霸主4.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中原霸主5.前6世纪初,晋楚争霸,楚大败晋国,楚庄王称霸中原6.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前5世纪初吴王夫差灭越王称霸7.前5世纪初,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二)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1.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2.前4世纪中期,魏齐桂陵之战和魏齐马陵之战3.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国独霸练习1、春秋时期同晋国争霸中原的诸侯国是()A.齐B.吴C.楚D.秦2、纸上谈兵这一典故出自下列哪场战争?()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友D.长平之战DC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C大国崛起D诸侯野心大4、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C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D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DB5、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C6、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A华夏文化的扩大B华夏族开始形成C华夏族战胜夷蛮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A7、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①城濮之战②马陵之战③桂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③②①④B8、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A7.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C材料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国语·齐语》材料二:春以萖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国语·齐语》材料3: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元朝陈采正《管子》诗材料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材料5: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论语·宪问》(1)材料1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2)据材料2,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3)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4)材料4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1)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增强了士兵凝聚力,提高了部队战斗力。(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以此达到积累财富、富国强兵的目的。(4)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称霸天下。改革从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的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寒食清明前二日(一说清明前一日,也有说是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据南朝梁宗懔《荆出楚岁时记》说,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所以有“一百五”就为寒食节的代称。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介子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之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之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历史背景: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空隙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争霸的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得周天子过去的特权齐桓公称霸成功称霸的原因正确策略管仲改革“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齐国优越的地理位置(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称霸的实现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称霸中原根本原因有利条件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管仲管仲相齐进行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加强训练国富兵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晋楚争霸晋文公当上晋国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这时,南方的楚国势力达到黄河流域,与晋国发生冲突。城濮在今山东鄄(juàn)城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战胜了楚国。晋文公的霸业确立起来。(退避三舍)问鼎中原(晋楚争霸)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原因:齐桓公称霸后,晋楚两国效仿,实行改革,图谋霸业,在各自的扩张中,产生矛盾晋文公称霸中原(B.C606)楚军北上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庄王建立霸业城濮之战(B.C632)(以少胜多)必之战(B.C597)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一举破楚吴越争霸战争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人物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地理位置吴:江苏苏州越:浙江绍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伍子胥(1)当时越国的国王是谁?(2)“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什么意思?卧薪尝胆春秋后期问鼎中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春秋无义战”。实质:第一,春秋争霸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第三,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客观进步作用:三家分晋BC403年田氏代齐战国七雄1战国格局的形成赵魏韩齐魏韩燕赵楚秦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兼并形式图燕齐赵秦魏韩楚长平马陵桂陵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分为四个时期:①魏国独霸中原②魏齐争雄(前4世纪中叶),
本文标题:天津地区2006年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5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