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致病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病态植物:指受病原物侵染但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的植物。症状:植物生病后,外表不正常的现象。病状:生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病征:受病部位的一些病原物特性。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包括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现已知道的主要有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此外,少数放线菌和藻类植物也能侵染植物。寄主:被寄生的生物。变色:是一种植物病害症状,有褪绿、黄花、花叶、着色、红花等。坏死:寄生组织受病原物侵染后,细胞组织受损,出现各种各样的斑斑点点。腐烂:植株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萎蔫:茎基的坏死和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细胞失去膨压,地上部枝叶萎垂。畸形:由于寄主细胞或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因为病原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而受到抑制或促进所表现出的发育不足或过度生长。霉状物:指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的霉层。脓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并且是细菌所特有的。粒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实为真菌繁殖体。生理性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理化因素造成的生理障碍,称为生理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障碍,称为传染性病害。隐症现象:病毒病的症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暂时消失,一旦恢复适宜发病的条件时,症状又可以重新出现称为隐症现象。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吸器:真菌或高等植物细胞或组织中的可穿入相邻组织,吸收营养的一种突起。其胞壁常内突生长,具有传递细胞的特征。菌核:是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坚硬休眠体。厚垣孢子: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游动孢子:具有鞭毛可以游动的孢子。多见于某些藻类和真菌。既能进行无性生殖,也可在某些条件下进行有性生殖。孢囊孢子:孢子囊中继核融合和有丝分裂之后在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孢子。卵孢子:一种接合孢子。在形成藏卵器的藻菌类和藻类等生物中,藏卵器或其中的卵子与藏精器或精子相接合,由卵接合结果所形成的结构。有时单性生殖所生成的同种结构也称卵孢子。接合前的卵称为卵球。(注:卵孢子不是接合孢子,真菌的有性孢子包括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为分裂生殖(细菌及原生生物)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蕨类等)营养生殖(草莓匍匐茎等),具有缩短植物生长周期,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的作用。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配子:配子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由生殖系统所产生的成熟性细胞。配子囊:多细胞原生生物、藻类、真菌和植物配子体中可产生配子的器官或细胞。接合孢子: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地配子囊接合而成。担孢子:真菌界,担子菌门的有性孢子。由担子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细胞。生长在担子的前端,有小梗与担子相连。子囊果:子囊果为子囊菌类产生子囊的子实体。子囊果可分为:闭囊壳,子囊壳,子囊座,子囊盘。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全部过程,叫做它们的生活史。单主寄生:整个生活史是在同一寄主上渡过其寄生过程的称为单主寄生。转主寄生:必须经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不同的寄生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孢子多型性:一种真菌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类型的孢子称为孢子多型性。多分体病毒: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致死温度:导致生物体热死的(包括在此温度下持续受热)最低温度。或是导致生物体冻死的(包括在此温度下持续受寒)最高温度。稀释终点:可以用汁液传染的植物病毒,当汁液稀释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失去侵染力,这个最大稀释浓度称为稀释终点。体外保毒期:病毒组织榨出液在25℃下处理能保持致病力的最长时间。菌脓:植物病部产生含细菌的脓状黏液,干燥后形成黄褐色胶粒或菌膜。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全寄生:植物从寄主那里摄取全部营养,常见的如列当属和兔丝子属。半寄生:半寄生生物只倚赖寄主的水和无机盐。常见的如桑寄生和槲寄生,导管相连,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类。子实体:产生孢子的组织或结构,产生繁殖体的结构。寄生性:病原从活的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致病性:指一种病原对寄主植物破坏和毒害的能力。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寄主:被寄生的生物。专性寄生物:有些寄生物一旦离开宿主就不能生存,或者说寄生物完全依赖于宿主,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营寄生生活,这类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兼性寄生物(非专性寄生):寄生物不仅可以从活的植物上获得营养,而且可以利用死的植物组织进行生活的寄生方式,又称作兼性寄生。寄生: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活体营养:在自然间只能从寄主的活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活方式。营此生活方式的生物称活体营养生物。相当于上面描述的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可从死的生物或无生命的物质中获取养分的生活方式。营此生活方式的生物称死体营养生物。相当于上面描述除了专性寄生物以外的生物。半活体营养生物:这类病原物侵染寄主的活细胞组织后,可以从中吸收营养,但当寄主组织死亡后,还能继续发展形成孢子。如引起叶斑病的许多真菌。死体营养生物:这类病原物的寄生能力最弱。侵入寄主组织前先将细胞杀死,然后侵入在其中腐生。如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杀生寄生物: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侵入在其中腐生,称为杀生寄生物。生理小种:指同种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在生理生化特性、培养性状、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专化型:同种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上没有差别,仅表现在对不同科、属寄主植物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来划分。寄主范围:被选择的寄主种类。生物型:基因型相同个体的总称。生物型群: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植物体接触或进入植物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有性重组:无性重组:突变: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胞、病毒或微生物的基因型发生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的过程。异核现象:由两个不同基因型核的菌丝融合而成;或者菌丝中少数细胞核突变;或者少数单倍体核融合成二倍体核。异核现象是不同类型的核存在于同一个体的现象,是许多霉菌,尤其是半知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适应性: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适合度:适合度是个体产生能存活并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后代的指标。抗病性:生物抵御病害侵袭的能力。(植物不易受病原微生物分染、不易感染病害的特性称为抗病性。)感病:植物体受到外界致病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相应病状的现象成为感病。耐病:植物对某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有较强忍受力的特性,称为耐病(性)。免疫: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后完全不发病。(通常对植物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其有害。)避病: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称为避病。抗病: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后发病轻。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性(race—specificresistance)(垂直抗性):一个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小种则不能抵抗,这种抗病性属于小种专化抗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非小种专化抗性(race—nonspecificresistance)(水平抗性):一个品种对病原物的所有生理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这种抗病性属于非小种专化抗性(水平抗性)。过敏性坏死反应侵染过程: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此现象叫过敏性坏死侵染反应。接触期: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涉及病菌与寄主的识别。侵入期: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侵入寄主后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期是病原物的侵入期。潜育期:也有称潜伏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后到寄主开始表现症状为止,是病害的潜育期。发病期:寄主开始表现症状即进入发病期,直至生长季结束。局部侵染:病原物侵染寄主后,仅局限在寄主的局部组织器官中扩展发病的侵染。许多病害属此。如玉米黑粉病。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寄主后,可随生长点扩展到植株生长后期再发病;或从一点侵染导致全株发病的侵染。如玉米丝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许多病毒病。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侵入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强,病原物只能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但当寄主抗病性减弱时,可继续扩展并出现症状。带毒者:携带有病原物的植物体统称为带病者。症状隐蔽: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隐症的植物体内仍有病原物存在,是个带菌植物,一旦环境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这种现象称为症状隐蔽。系统性病害: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后引起的第一次(最初)侵染。再侵染:病原物传播到寄主后引起初侵染,而初侵染后形成的病原物经传播后再次引起的病害称再侵染,通过再侵染病害不断蔓延。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有称为侵染循环(infectioncycle)。少循环病害:病害发生再次侵染的次数不多,病害周期或长或短,而且再次侵染的作用不太大,这类病害称为少循环病害。比如:茄青枯病。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可以有多次的再侵染,这类病害称为多循环病害。例如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单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次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称为单循环病害。如黑穗病、枯萎病、黄萎病类。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害的大面积严重发生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病害预测: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病害预测。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长期预测:是一种植物病害预测方式,亦称为病害趋势预测,其时限尚无公认的标准,习惯上概指一个季度以上,有的是—年或多年,多根据病害流行的周期性和长期天气预报等资料作出。预测结果指出病害发生的大致趋势,需要以后用中、短期预测加以订正。中期预测:是一种植物病害预测方式,中期预测的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季度,多根据当时的发病数量或者菌量数据,作物生育期的变化以及实测的或预测的天气要素作出预测,准确性比长期预测高,预测结果主要用于作出防治决策和作好防治准备。短期预测:是一种植物病害预测方式,短期预报的时限在一周之内,有的只有几天,主要根据天气要素和菌源情况作出,预测结果用以确定防治适期。侵染预测就是一种短期预测。病害防治:植物病害防治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尽可能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各种农业活动。其中包括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优化生态环境,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值物的抗病性,从而达到控制病害流行,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田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
本文标题:病理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9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