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12、中国古代史、隋唐制度
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隋唐制度一、政治制度及其变迁二、军事制度及其变迁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四、法律制度及其变迁唐代制度及其变迁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隋门下省之变革与三省制的形成领左右斋帅殿中尚药尚食主衣北齐符玺隋炀帝符玺城门殿内尚药尚食御府隋文帝骅骝厩太医太官公车梁炀帝设殿内省,“掌诸供奉”,统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门下省辖诸局比较一、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唐长安皇城与宫城图内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皇城宫城政治制度及其变迁政治制度及其变迁《薛元超墓志》:“中书内省旧有磐石,相传云,内史府君常踞以草诏。公每游于斯,未尝不潸然下泣。”“仁寿中,……〔柳〕述与杨素、黄门侍郎元岩等侍疾宫中。……〔隋文帝〕令述召房陵王,述与元岩出外作敕书”。——《隋书》卷四七《柳述传》“及上不豫,〔杨〕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入閤侍疾”。——《隋书》卷四八《杨素传》“〔柳〕述、〔元〕岩出閤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隋书》卷三六《宣华夫人陈氏传》政治制度及其变迁以〔赵〕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閤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隋书》卷六二《赵绰传》炀帝“退朝以后,便命〔柳辩〕入閤,言宴讽读,终日而罢。帝每与嫔后对酒,时逢兴会,辄遣命之至,与同榻共席,恩若朋友”。——《隋书》卷五八《柳辩传》“阑入宫殿门及上閤”条疏议曰:“上閤之内,谓太极殿东为左上閤,殿西为右上閤,其门无籍,应入者准敕引入,阑入者绞。”——《唐律疏议》卷七《卫禁》政事堂议政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核颁布出令中书省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唐前期的三省制决策系统皇帝政事堂会议是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唐“中书省之印”政治制度及其变迁行政系统虞部、水部工部、屯田工部比部、司门刑部、都官刑部驾部、库部兵部、职方兵部膳部、主客礼部、祠部礼部金部、仓部户部、度支户部司勋、考功吏部、司封吏部尚书都省唐初文官俑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唐武德贞观已来,尤重其职。吏兵部为前行,最为要剧。自后行改入,皆为美选。考功员外专掌试贡举人,员外郎之最望者。司门、都官、屯田、虞水、膳部、主客,皆在后行,闲简无事。时人语曰:司门、水部,入省不数。角觝之戏,有假作吏部令史与虞部令史相逢,忽然俱倒,良久起云:冷热相激,遂成此疾。——《太平广记》卷二五○《尚书郎》九寺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少府监国子监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太府寺司农寺鸿胪寺大理寺太仆寺宗正寺卫尉寺光禄寺太常寺三监(五监)行政系统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凡诸王及职事正三品以上,若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师者,册授。五品以上皆制授。六品以下、守五品以上及视五品以上,皆敕授。凡制、敕授及册拜,皆宰司进拟。自六品以下旨授。其视品及流外官,皆判补之。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铨选。──《通典》卷一五《选举三》政治制度及其变迁三省制的特点:三省各有分工而又互相依存,成为一个按职能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下发,尚书省的奏案要经过门下省省读。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刑礼房户房兵房枢机房吏房中书门下三省制的瓦解政治制度及其变迁“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也具有的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关。唐初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行政分离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了。这也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方向。吴宗国主编政治制度及其变迁监察机构——御史台《通典》卷二四《职官六》“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监察御史。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还要监察中央的六部官员。察院殿中侍御史。对百官在宫内违法或失礼的行为或言论进行监察。殿院侍御史。对中央官进行监察和纠弹,并且参与疑难案件的审理。台院长官:御史大夫副官:御史中丞睿宗桥陵獬豸政治制度及其变迁使职差遣的流行《唐国史补》卷下:“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观察处置使枢密使观军容使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节度使政治制度及其变迁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同时,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明算明书明法进士明经秀才常科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唐摭言》卷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吴宗国著武则天大开制科,增加了科举入仕的人数。但比起杂色入流和门荫入仕来,科举入仕在入流总数中仍然只占很小比重。进士科在唐后期成为选拔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进士科录取标准的变化:文章—诗赋—文章二、军事制度及其变迁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是一种征兵制的兵役制度。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征兵制——募兵制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卷五○《兵志》军事制度及其变迁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新唐书》卷五○《兵志》:“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木兰辞》: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军事制度及其变迁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叫做“折冲府”。在唐代,折冲府共有600多个,分为三等,上府有府兵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折冲府的长官称折冲都尉。这600多个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其中大约40﹪设置在关中地区,接近关中的河东、河南一带折冲府也较多。折冲府的这种分布特点,目的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600多个折冲府分属中央十六卫统领。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十六卫军事制度及其变迁唐发兵鱼符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颁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两京留守,若诸州、诸军、折冲府、诸处捉兵镇守之所及宫总监,皆给铜鱼符。——《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军事制度及其变迁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担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年(723),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明年,更号曰“彍骑”。——《新唐书》卷五○《兵志》唐玄宗开元年间,征发府兵停止了。这样,唐前期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结束了。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军事制度及其变迁征兵制——募兵制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在募兵制下,发生了一些影响全局的变化。首先,因为边疆形势的紧张,唐玄宗时在缘边地区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的兵是由节度使自行招募的。这样,府兵制下的兵、将分离变成了兵将合一。而且,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壮大,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变成了外重内轻之势。中央为了加强实力,又建立一支常备职业化军队,就是中央禁军。军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前期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武德七年(624),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官人授永业田:亲王一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均田制就是国家颁布的田令财政制度及其变迁田令中的给田、授田并不是实际授予,而是可以占有土地的限额。永(世)业、口分田的区别,仅仅反映于户籍的土地登录上。与北魏以来的田制相比,唐田令废除了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代之以官人永业田。显示出唐代扶植本朝官僚和一般地主的用意。同时,唐田令放松了土地买卖。前期均田制与租庸调制财政制度及其变迁租庸调制是国家颁布的赋役令前期均田制与租庸调制“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里正兼课植农桑,催促赋役。……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代手实残卷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期间,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农民逐步失去自己的土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佃户。安史之乱以后,政府无法对户籍进行有效的控制,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难以维持。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的两种附加税——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初用于备荒)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越发重要。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废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两税法实行后,百姓负担的赋税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谷物,按田亩多少征收。另一部分为税钱,按户等高下征收。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两税法的原则: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唐会要》卷八三《租税》财产丁身征税标准两税法租庸调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工商税的骤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先后对盐、茶、酒实行专卖,控制其生产,垄断其购销,加价卖于商人出售。茶、酒有时取消专卖而征收重税。专卖收入以盐利为主。又〔肃宗〕至德初,为国用不足,令第五琦于诸道榷盐以助军用,及〔刘〕晏代其任,法益精密,官无遗利。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十倍,而人无厌苦。〔代宗〕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工商税的骤兴德宗建中三年(782)九月“初税商钱、茶、漆、竹、木”。——《新唐书》卷七《德宗本纪》德宗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穆宗……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武宗……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搨地钱’……天下税茶增倍贞元。——《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法律制度及其变迁唐前期的法律体系是由“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法律制度及其变迁专则罪律
本文标题:12、中国古代史、隋唐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