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14-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第十四章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一、环境与人类二、自然灾害三、文明的代价—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四、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类一、环境与人类环境概念“环境”一词,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创建。他所定义的环境,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本书中的环境,专指自然环境:即围绕生物体外部的空间及所包容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人类和其他生物比较,多了一个自己的社会,而且他经常直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生存压力。环境的类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则简称为社会。作为地球这个巨系统一个低层次的组成部分-人类,其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支配,即气候、水、土壤、地形及与此相关的动植物。以上这些因素,概括称为地理环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部落、民族的迁徙,王朝的更替,城市的兴衰,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有时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的早期,中原地区的环境条件优于北方的大漠、西部的崇山和南方卑湿之地,加上东边是难以跨越的大海,于是人口向此聚集,文化在此兴盛,中华由此得名,天朝上国的思想也由此生。北京周口店猿人洞遗址楼兰古国楼兰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存遗迹。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王国的必然消亡。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米诺斯文化,曾盛极一时。但在3000多年前突然消失,引起过许多神秘的推测。现已查知,原来这个地区曾发生火山大爆发,导致这个文化一蹶不振,而后迅速销声匿迹。从蒙古高原出发的骑兵,居高临下,横扫中原,向西直抵东欧,但东边大海,一水之隔,马蹄受阻,终未能涉足扶桑。中国先贤对“环境”的认识环境的影响,小至个人生活,大至国家发展,可谓无所不在。我国古代贤哲对此早就有所认识。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总是先分析地理、资源形势。其后的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谋略,更具地缘政治的意义。中国先贤对“环境”的认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认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我国也出现得很早。两千多年前编写的《管子》一书,已认识到不同的性质土壤、地下水的水质和埋藏深度等因素,即“水土之性”。但而后这些科学的认识并未发展。晋代郭璞(276-324)提出的“风水”之说却盛行起来。但这“风水”并非去研究自然界的风和水。中国先贤对“环境”的认识为什么科学发展在中国如此举步维艰,而具有巫术色彩的风水术和一些邪教却常能盛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起了极大的误导作用。“天人合一”如果解释为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这无疑是卓越的科学思想。“天”为超自然,人格化的神;天和人在精神世界合而为一。科学地认识“环境”,消除迷信“天人合一”是建立皇权专制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由此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直至科学昌明的20世纪,陨石雨的坠落,地震的发生,乃至花木的枯荣,均可引来讹言四起。如“法轮功”。同时也不乏违背客观规律去干一些“战天斗地”的蠢事,如围湖造田、乱伐森林、消灭麻雀、乱修水库等。走进科学,重释“天人合一”。地球缓慢变化有些也是对人不利的,但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显示出它的危害,如土壤盐碱化,湖泊的淤塞,河水断流等。这些均属于自然灾害。按照其所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气候灾害、生物灾害、来自地外的灾害。二、自然灾害地质灾害以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浆及水在地面上下的活动、地磁场及重力场的作用等因素在地表面产生的对人不利的事件。这些灾害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反应。地质灾害—地震分布广泛:发生在岩石圈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最活跃并容易破碎的部位,即板块俯冲或碰撞的边缘地带以及板块内部的某些软弱区。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是地球上两个主要的地震带,全球地震90%以上的能量在此释放。我国夹于这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灾害频繁强烈。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质灾害—地震周期性:造成在同一地区,破坏性大地震的发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数百年至数千年),例如华北地区7级左右破坏性大地震的周期为300年(近一千年来已有四次重复的历史记录资料,最后一次为1966-1976年的地震高潮期)。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性地震:灾难性后果的是7级和7级以上的大地震。20世纪以来,全球已发生1200多次。绝大多数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微小,不会造成灾害。即使在地震活动性很强的地区,多数地震也是没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地震损失最大:1950年以来,全球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已达2000多亿美元。地震灾害后果: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面波),使建筑物受到破坏。中国古代及近代几次大地震中创记录的死亡人数,皆因房屋倒塌所致;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地震灾害后果:现代社会,地震常引起火灾、断水、断电、煤气管道破裂爆炸、交通设施毁坏等次生灾害;大洋中地震产生可以波及很远的海啸,造成的灾害常超过地震本身。在陆地表面,强烈的地震使地面隆起或陷落,产生裂缝并错动位置。震源:地下深处岩石发生位置错动,形成断层或韧性剪切的部位;震中:震源区在其正上方的地表投影位置,震中附近是地震破坏作用最强烈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距离;以上内容:P110-111震级:地震的强弱,地震时释放弹性波能量大小的等级,震级(M)与其释放的总能量(E)之间的数量关系:以上内容:P110-111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划分为12级,取决于震级、震中距、以及震源深度。lgE=11.8+1.5M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多个国家。遇难者总数29.3万人(2005年2月5日,中国国新闻网)。山崩、滑坡、泥石流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类岩石块体向下运动的能量主要是从地球的重力场获得,因此它们多发生在地势陡峭的山区。水在其中的润滑作用也是重要的因素。泥石流的形成更不能缺少水的参与。块体运动可以由地震诱发而引起,也可能与地震无关。山崩、滑坡、泥石流这类因重力作用发生在岩石圈表面的块体运动,一般影响的区域较小。但在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内,造成的损失也可以很严重。例如,我国西南部山多地险,雨量又充沛,这类地质灾害最为显著。火山爆发威力强大的火山爆发,破坏性可以和大地震相比。但全球数量有限。全球有400多座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四周,其次在地中海及大西洋中脊上。近年来在大洋底发现了更多的活火山,海水沉重的压力,使它们暂时无力喷发到水面之上,但可改变海水温度与成分,影响气候和海洋生物。火山爆发预测与火山景观火山爆发以前,总有迹象可寻,已能较准确地预报,应该说对人的威胁不大。一处火山喷发,还可以马上招来游客;经常喷发的火山,更多成为旅游胜地。火山灾害损失1985年哥伦比亚的路易斯火山爆发时,仍创下了两万多人丧生的记录。这次火山喷发并不很强烈,因为来自地下的高温岩浆,使山顶上多年堆积的冰雪融化,形成巨大的泥石流。1883年5月20日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造成36000人死亡的灾难。我国长白山脉的白头山火山,最后一次爆发在1702年,每隔两千年喷发一次。地质环境的变迁缓慢的地质作用,破坏人们所习惯的环境,带来的损失可以比这些突发事件严重得多,如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过高,地面水份大量蒸发,使盐分残留在地面附近的土壤中,从而造成盐碱地。曾哺育过古老的巴比伦文明的沃野,就是这样变成荒芜的盐碱地。地质环境的变迁如地磁场的变化,其中磁暴作用明显而且快速。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的电力传输系统因一次磁暴而破坏;1994年、1997年磁暴又先后破坏了加拿大和美国的两颗通讯卫星,这三项损失总计约9亿美元,已是不小的灾害了。气候灾害暴雨、暴风雪、冰雹、闪电雷击、狂风(包括龙卷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洪水、雪崩、沙暴、尘暴、风暴潮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灾害。水灾、旱灾和风灾是最常见、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多种气候灾害的综合表现。气候灾害-旱灾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一直为干旱气候。青藏高原的隆升,阻隔了印度洋向北的暖湿气流,使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仅能依靠夏季的东南季风将太平洋的水份带来,而华北、西北的降雨少。世界上,非洲是干旱最为严重的地区。干燥还是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的根源,森林火灾也容易发生。降水量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分配不均,使旱灾、水灾常交替发生。气候灾害-水灾我国南方多水灾是不言而喻的,北方也时有发生,常常是此处水灾、彼处旱灾。水灾面积:从1990年到1998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面积为2.5亿亩,干旱面积达3.4亿亩。气候灾害-水灾水灾损失:1998年我国的大洪水使2229万公顷农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约合300亿美元),据水利部《中国’98大洪水》),1998年阿根廷、巴拉圭、孟加拉等国也发大水,经济损失近300亿美元。气候灾害-风灾风灾也是对人类的一大威胁:沙漠中的风暴和寒流带来的暴风雪。台风、飓风和热带风暴这些在热带海域中形成的气旋,登陆时横扫大地,狂风暴雨交加,水灾常伴随而生,以致造成重大损失。美洲中部、东南亚和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每到夏季,经常受到它们的袭击。1998年“米奇”飓风袭击中美洲,造成1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达9亿美元以上。气候灾害损失1998年,全球水、旱、风灾和森林火灾接踵而至,这些与气候相关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有900亿美元之多,是1980年的60倍。这一年也是拉尼娜现象非常严重的一年。生物灾害虫灾的发生,经常与异常气候相关:蝗灾及其他昆虫对农作物的破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过量繁殖,也能成为一种灾难。1903年曾有人在太平洋的雷山珊瑚岛上放养了几对兔子,兔子繁殖极快,造成了荒岛。海水、湖水中某些藻类迅速繁殖生长,如形成赤潮。蝗灾生物灾害生物传播致人于死地的疾病:如老鼠、苍蝇、蚊子。生物中如蛇蝎狼虎,能直接致人于死命。但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生物圈中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不是某一种直接对人造成伤害的生物。来自天外的灾害,磁暴:是因太阳耀斑爆发的结果。太阳黑子活动每隔11年进入一次高峰期,2000年将是高峰期。陨石撞击地球。三、文明的代价—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从人类的历史来看,文明愈是发展,人类的能力愈强,对环境起到的正面或负面作用就愈大。原始人类以采集和捕猎为生,与其他生物无异,人口的增长受到有限食料和疾病等因素的天然控制,对环境的影响极微。人类建立农耕社会后,开始了第一轮对环境的大破坏,首当其冲的是森林。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进入对环境的第二轮大破坏。工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是人类直接向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大规模地取用物质和能量,而且随着世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已扩张到全球。进入20世纪,工业生产又一次飞跃,每年从地下取出的矿石可以超过以往几千年的总和。许多落后地区也开发起来,三、文明的代价—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寂静的春天》,1962年美国作家卡逊(RachelCarson,1907-1964)三、文明的代价—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三、文明的代价—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恶化中的大气、污染严重的水圈、面积锐减的森林、迅速减少的土地资源、过度膨胀的人口和加速绝灭的生物物种。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还有100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
本文标题:14-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1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