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又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荀子》选读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以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jì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两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被楚国春申君任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乱世哲人——荀子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4、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提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可以已”。荀子名况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礼有三本(1):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2)。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注释](1)本:根本,本源,基础。(2)焉:则。无安人:指人们不得安宁。礼义有三个根源:天地是人借以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本源,君长是统治国家的根基。没有天地,如何有生命?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怎么能使天下太平?这三样即使缺了一个,人就不能安生。所以礼,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译文]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译文]天地因为礼的作用而风调雨顺,日月因为礼的作用而光辉明亮;四季因为礼的作用而井然有序,星辰因为礼的作用而正常运行;江河因为礼的作用而奔流入海,万物因为礼的作用而繁荣昌盛;爱憎因为礼的作用而有所节制,喜怒因为礼的作用而恰如其分。用它来治理臣民就可使臣民服从依顺,用它来整饬君主就可使君主通达英明;万事万物千变万化而不混乱,但如果背离了礼就会丧失一切。礼难道不是最高的准则吗?圣人确立了发展到高度成熟的礼制而把它作为最高的准则,因而天下没有谁再能增减改变它。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音乐,可以使人快乐,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译文]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古代的圣王憎恶那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没有节制的放纵,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利落或圆润丰满、节制停顿或推进加快,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行善之心,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啊。[译文]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况且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所以礼制和音乐整合起来,就能够包容团结人心了。追溯人之为人的本源,穷尽万事万物的变化,正是音乐蕴涵的情感的功能;突出显现诚信,远离、抛弃虚伪,正是礼仪遵循的道理。[译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都是假的。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执,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译文]举凡人们想做善事,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那些资财缺乏的希望丰厚,丑陋的希望美丽,狭窄的希望宽广,贫穷的希望富裕,卑贱的希望高贵,如果本身没有它,就一定要向外去追求;所以一旦富裕了就不愿意减少,显贵了就不会满足。如果一旦有了它,必定不会与别人分享。由此看来,人们想行善,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疆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译文]现在人的本性,本来是没有什么礼义观念的,所以才努力学习而力求掌握它;本性是不懂礼义的,所以才开动脑筋而力求了解它。那么如果任天性自我生长,不加人为的强求、改造,人就不会有礼义,就不会懂得礼义。人没有礼义就会混乱无序,不懂礼义就会悖逆不道。那么如果任天性自我生长,不加人为的强求、改造,在他身上就只有逆乱了。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后天假的表现。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治乱天邪禹以治,桀以乱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大王荒之文王康之此之谓也(耶)(使动,使天下安定;使天下混乱)(状语后置)(太)(形容词使动,使……安乐)(宾语前置)•小结:治乱(天邪,时邪,地邪)→非→诗曰由人(君)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地有常数矣君子道其常礼义之不愆兮(汹,形容喧扰)(古今异义,经久不变的必然性)(名作动,遵循)(愆,名作动,犯过错、违背;宾语前置)•小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万物有常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非知也/知虑明•小人错其在己者是以日进也/是以日退也•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智)•(措)(名作状,一天天地)•(数作动,一样)•(悬)•小结:•君子敬其在己,不慕其在天日进;•小人错其在己,而慕其在天日退•→君子尽人力,小人听天命第4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星队•物之罕至者也•怪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坠)•(定语后置)•(形容词意动)•(古今异义)•(傥现)•(尝)•小结: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天也(非人)→天不可畏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枯耘失岁•田稼恶•夫是之谓人祅•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其说甚尔•则日切瑳而不舍也•定语后置)、(妖)•(楛)•(秽)•(宾语前置)•(古今异义,农事)•(古今异义,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迩)•(磋)小结:人袄有三,甚于天灾第6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第六段:•雩而雨•(名作动,下雨)小结:天由天,非由人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第7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于礼义•则光晖不赫•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小结:国之命在礼(义)→隆礼尊贤王;重法爱民霸;好利多诈危•(状语后置)•(辉)•(名作动,称王)第8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大天而思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伟大)•(形容词使动,使…增多)•(动词使动,使…变化)•(名词使动,使…成为有用之物)•小结:天顺应自然,制天命而用之•艺术特色:•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运用大量排比手法•思考:①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②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1、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1.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②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大而言之,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小结: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课堂小结】概括文章内容: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你是怎样理解“人定胜天”的观点?荀子没有说过“人定胜天”。此命题来自荀子的《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在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气,充满活力,进取的人生观,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国思想文化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如何对待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荀子积极地否定了前人的宿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
本文标题:荀子《大天而思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24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