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和语言接触第二节词汇的借用第三节语言联盟和语言感染第四节语言的替换第五节共同语的形成第六节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有社会的接触就会有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有接触方式的不同,接触深度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接触结果。根据接触结果的不同,可以把语言接触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地域上不相邻的国家,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语言的接触主要体现在一些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的名称,即借词。语言联盟和系统感染。地域上比邻的民族深度接触,并且文化、人口等方面差距不大,他们的语言就会长期共存,不仅出现词汇的大量借用,语音和语法系统也会因为相互感染而趋同。这种语音、语法结构类型的相似称为系统感染。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使他们保持自己语言的特色,而不至于变成同一种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称为语言联盟。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相邻的若干民族接触频繁,但某一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长期占有优势,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或多语阶段后,经济文化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或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被替换掉的语言不再使用,但是会在优势语言中留下一些自己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底层”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层次。若干民族统一之后需要通用的书面语来联系不完全分化的若干社会,随着语言的发展又进一步发展为民族共同语。因为社会分化程度不同,通用书面语和民族共同语对不同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影响不同。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语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的交际语叫做“洋泾浜”。如果这种临时的交际语作为母语传给后代,就成了“混合语”。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例如:沙发sofa意译词不是严格意义的借词。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只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下面的表格可以让我们看到意译词和借词的不同。语种原语借词意译词英telephone德律风电话英microphone麦克风扩音器英bank版克银行英cement水门汀水泥英piano披亚诺钢琴英ink因克墨水俄катюша喀秋莎火箭炮俄хдеб裂巴面包仿译词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牛津Oxford鸡尾(酒)cocktail机关枪machinegun铁路railway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借词的基本类型:1、纯音译英语原词借词(外来词)aspirin阿司匹林tank坦克cocoa可可golf高尔夫coffee咖啡tango探戈2、音义兼译——把音译和意译两者结合起来。原词借词librillm利眠宁vitamin维他命marathon马拉松humour幽默model模特儿shock休克Cocacola可口可乐Pepsicola百事可乐3、音译加意译词这种借词是一部分是音译,一部分是意译。如:“冰激凌(英)icecream,ice意译为“冰”,cream音译为“激棱”;“迷你裙”(英)miniskirt,mini(小)音译为“迷你”,“skirt”意译为“裙”。还有“华尔街”“wall-street”“新西兰”“new-zealand”等。我国自古从其他民族借入词语: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胡同、站、蘑菇五四以来,又从日本、欧美借入大量的词二、借词与社会借词虽然音义借自其它语言,如果接触程度不深的话,借词在语音、语法上仍然要服从本民族语言的特点。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来代替。例如“jeep”,“吉普”有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每一个音节都有声调。浊辅音[j]也作了调整,用舌面音j来表示。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词语借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如:张骞出使西域,汉语中出现了“石榴、苜蓿、菠萝”等词,西域语言中也有了“丝”等词汇。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就出现了大量的梵语中的佛教词汇。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有借出去再借回来的情况。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汉语中原有的词: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政府侵略劳动想象垄断自由选举助教学士硕士博士封建革命用汉语材料构成的新词:哲学主观归纳观念经验政党谈判领土地质分子原子反应资料学位体操批评反动一般来说,借词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从文化词汇到基本词汇都可以借,但是借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文化词汇要容易一些,基本词汇要难,借词一般不会涉及核心词汇。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一、语言联盟与社会“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几种没有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密切接触,从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了共同特征的语言现象。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并且相对平衡的接触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来自于同一祖先语。经常提到的语言联盟的例子是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从语源上说,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属于罗曼语族,阿尔巴尼亚语和希腊语各自单独成一个语族。但是从语音和语法特点来看,这些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与自己的亲属关系较近的语言差异明显,他们彼此之间反倒在音系和形态上十分接近。这是因为各个民族接触频繁,并且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相对平衡,没有一个民族能够长时间地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保留了下来,并且结构上非常的类似。例如:汉语,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部分语言和境外东南亚地区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属于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语等等,在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方面十分类似,据研究这也是语言接触造成的语言联盟。被称为东南亚语言联盟。东南亚语言联盟的突出特点是有声调的单音节孤立语。二、系统感染“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相互影响,并形成一致的倾向。比如声调,历史上常与汉语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彝、缅等民族语言有声调,而藏语却有许多方言至今仍没有声调。与侗台语族关系更近的南岛语系的各语言都是多音节语,与汉族同居一片土地的侗台语族却是单音节。长期共存于同一地理区域,亲属关系不密切的语言也会变得结构类型非常相似,这是语言长期接触的结果。在同一地区若干语言的长期接触,或造成区域内的双语(多语)现象。系统的语音、词汇的借入也可能引起构词规则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如:水语等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来的“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次序改变为和汉语相同的结构规则“主语+谓语+宾语”。壮语和侗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次序也变得跟汉语一样了“修饰语+中心语”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在指物名词之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们”、“衣裳们”、“房子们”、“猪们”(兰州话),“小鸡们”、“树们”、“衣服们”(藁城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蒙汉对译影响在汉语中留下的痕迹。语法规则的借用使得这一区域的语言结构类型变得更为相像。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一、语言替换语言替换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语言深度接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1、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必须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民族的融合要求语言的替换。2、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融合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例如:汉民族一度被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所统治,但由于他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先进地位,汉语成为语言接触中的胜利者。3、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几个民族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蒙古建立政权后仍然保持相对聚居的局面,而且对于在汉族地区做官的蒙古人“诏迁其久任者”。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叫做自愿替换。例如:魏孝文帝为了避免“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禁止讲本民族的鲜卑语,提倡讲汉语。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语言替换的重要时期。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叫做被迫替换。例如:女真族金世宗屡次告诫群臣要使用女真语,保持女真旧风。这些措施只是一时起到了作用,没有改变汉语替换女真语的结果。“自愿”和“被迫”是就统治者采取的政策而言的。四、语言替换的过程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替换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的一个阶段,是两种或多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阶段。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替换,这决定于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继续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他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这就是“底层”。底层有两个主要的表现:被替代语音的一些特殊发音习惯。上海话中的“浊内爆音”被认为是壮侗语留在汉语的底层。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等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区分都是社会密切接触的结果;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由于密切的接触而趋同;都要经历漫长的双语和多余并存的现象。不同:语言联盟是各方力量均衡,各语言只是在语言结构类型上趋同,并不会统一为一个语言。语言替换各方力量不均衡,较强的一方会替代其他语言,几种语言将统一为一种语言。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统一国家或宗教组织需要用统一的语言来作为发布政令、规范、教义等重要信息的工具,通用书面语应运而生。通用书面语通过地方语使用者与地方语发生接触,这种接触形式不同于借词、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他不要求地域上的相连,只是通过书面文字与地方语发生接触,是一种非自然接触。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例如中国古代的“雅言”“通话”;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使用的同一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的书面语。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同意的社会。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通用书面语相对于方言更正式,就被赋予“文”的色彩,书面语的读法就是“文读”,本地的读法就是“白读”如:闻喜方言的“水”在“河水”中读/fu44/,“自来水”读/fi44/,“汽水”读/suei44/。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不同的时期的通用书面语可能不同,所以一个方言中会形成“新文读”“旧文读”等多系统重叠的状况,这种现象叫做“层次”。一般文读也有多个层次。分析汉语方言的层次要特别注意我国历代通用语的更替。还要注意汉字给通用书面语带来的特殊性。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不少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1、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和通用书面。如我国的壮族历史上借用汉语作为自己的书面语。2、借用其他国家的
本文标题: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2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