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深渊领域。而这种理论在黑格尔的理论中永远无法得到解决,只能陷入无休止的循环论证之中。而马克思却成功地解释了黑格尔理论的缺陷之处。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与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精神的客观实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就在于使自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中解放出来,重新对其赋予了自然的唯物主义地位,但是,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同样具有局限性,即始终站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旧唯物主义立场上看问题。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进行的无情批判,费尔巴哈过分强调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和决定性,却抹杀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反作用。在费尔巴哈的眼里,人在自然面前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不理解人不仅仅是“感性的对象”,而且还是“感性的活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这种割裂唯物主义和历史联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感性的火,只是一种“具有纯粹自然性质的类本质的人,它作为空洞的原始主观性,不是能动地、实践地而是被动地、直观地同自然的客观性相对立”。马克思以实践论的人化思想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马克思克服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非实践性的缺陷,创立了科学的生态思想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一)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关系。一是人是直接地自然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人类具有自然力、生命力等自然属性,并且体现为天赋、才能、欲望的社会属性也是以自然属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二是人类活动受自然界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受限制的存在物。”可见油于人类本身自然属性的存在无论人的能动性有多大也不能够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被制约性。三是“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仅是自然物、受自然界制约而且还要靠自然界生活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言下之意自然界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性的前提人的能动性一旦损害了自然界的持续存在人类也必将灭亡。(二)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不应过度干预和改造自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对利润的无节制攫取,酿就了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成为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时,这种生产和产品就已经异化了。早期人类由于无意识的劳动,对自然进行不适当的、过度的干预和改造造成了自然的异化。如“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希腊那样”。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劳动的异化更具有典型意义,“劳动本身—不仅在它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地说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是有害的、造孽的”。这种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条件下,致使自然被严重地异化了,“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服从于人的需要”。异化劳动和异化自然的结果,就是人类不仅受到劳动的统治和奴役,而且受到自然的统治和奴役即受到生态环境的报复与惩罚。(三)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共产主义。“需要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来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而变革的目标就是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摆脱异化、回归自我使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合二为一,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最终途径。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就是在认识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顺应自然。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相反“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因此,我们要“合理地调节他们(社会化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小化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来统治自然界。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一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将解决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人同自然的和解”、“人同社会的和解”两个历史主题,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4]厘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缘由与内涵,对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理论建构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并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要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生产不以利润为目的,强调生产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方式逐渐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一方面造就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局面,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马克思通过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提醒我们:人类的实践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甚至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实现“人同自然和解”以及“人同社会的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关于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论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二)科学发展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改变。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生产方式大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扭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将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从而也造成了生产的局限性,制约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处理、调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科学发展才是有价值的。科学发展以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守为前提,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能够克服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抛弃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的人类中心主义偏见,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衷共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应用,他们所强调的生态整体观点和和谐观点成为当今时代构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依据。从全球的范围来看,只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才能推动整个世界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三)社会和谐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彻底消除生态危机,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历史,指明只有自觉尊重自然规律,将人类发展的目的和自然规律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也不容乐观。有的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采取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忽视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未能始终科学地遵循马克思主义所设定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模式。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在坚持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对当前生态建设机制进行反思和改革,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足,逐步完善现存的社会主义生态机制,解决日渐突出的生态问题,预防新的生态危机的产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其思想精华,对于当代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5]启示之一:人类与自然界共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阐释,其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因此要树立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共生关系的生态理念。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最后到人类的出现,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自然界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产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因此对自然界应具有明确的生态伦理意识,人类自身的发展不要以戕害自己的无机身体作为代价,不能损毁人类自身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启示之二: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2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