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O(∩_∩)O第一章什么是植物病害?1.病害的概念:植物在自然界中遭受到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在代谢上发生了改变,造成了损伤或伤害叫植物病害。2.植物病害的经济学及社会学的后果:(1)造成生产者的受益下降(2)消费者在食品方面的投入增加(3)对人和动物的直接毒害(4)限制了某些作物在特定区域的生产(5)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失(6)对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都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3.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4德巴利是植物病理学德奠基人,被尊称为植物病理学之父。5.植物病害是三种因素作用德一种结果:寄主、病原体以及适宜的环境条件。(1)寄主:在植物病理学中,寄住是指发病的植物。(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寄主与病原物生存的物理环境,它可能促进或抑制病害。(3)病原(因):病原(因)是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病原菌、病原物、病原都是指引发植物发病的原因。病原可分为两类:非生物性的或是生物性的病原。a.生物性的病原物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活的生命体。其种类包括:菌物界、原核生物、病毒界、动物界、植物界b.非生物性病原是指非生命体,是任意的环境因素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与损伤的区别:损伤发生后一般就能产生可见的症状,而病害则需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发展才会有可见的症状。6.症状:是指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1)病状:是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2)症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7.病害症状归纳起来有五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1)变色是指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a.整株植株、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变色,主要表现为褪色、黄化、红化或白化等。b.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均匀变色。如明脉、斑驳、花叶、线纹、饰纹。(2)坏死:是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3)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较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腐烂和坏死的区别:一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4)萎蔫: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5)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可分为增生、增大、减生和变态。a.增生:是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使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b.增大:是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6)典型症状: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O(∩_∩)O(7)综合症: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这种情况称为综合症。(8)并发症:当两种或多钟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9)隐形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第二章植物病原物及其所致病害1.寄生物:从其他活生物体获取营养以生存的生物。2.寄主:供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3.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某一植物不同品种或类型存在寄生性差异的特性4.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5.腐生:从死的有机体上获得营养6.病原物: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生物7.致病物:病原物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特性,包括吸取养分、分泌毒素等8.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至下一生长几节再度发病的过程9.真菌的营养体:营养体是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10.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11.菌丝体: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称为菌丝体12.菌落:菌丝体在适当的培养基上从一点向各个方向扩展,形成一个菌落13.子座的主要作用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14.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由营养体直接以各种方式产生后代的方式。无性繁殖的基本特征是营养繁殖。(1)无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孢子统称无性孢子。(2)裂殖:是指真菌的营养体细胞一分为二,分裂成两个菌体的繁殖方式(3)芽殖:是指单细胞营养体、孢子或丝状真菌的产孢细胞以芽生的方式产生无性孢子(4)原生质割裂:是指成熟的孢子囊内的原生质分割成若干小块,每小块原生质转变成一个孢子(5)真菌无性繁殖产生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15.有型繁殖:是指真菌经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1)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等。(2)有性繁殖的生物学意义a.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结构和有性孢子具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b.有性生殖的杂交过程产生了遗传物质重组的后代,有益于真菌物种的生活力和适应性(3)真菌有性生殖及产生的孢子类型:休眠孢子囊、卵孢子、结合包子、子囊孢子、担孢子16.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1)多型现象:许多真菌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称为多型现象(2)单主寄生:多书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3)转主寄生:有的真菌,不同的寄生阶段必需在两种不同的寄生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O(∩_∩)O17.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1)子囊菌亚门,白粉病(2)担子菌亚门,锈病、黑纷病(3)半知菌亚门,枯萎病18.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都是以裂殖的方式繁殖的。19.能够侵染植物引起发病的原核生物称为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和菌原体两大类群,分别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无壁菌门。三者统称为真细菌。20.韧皮部杆菌属以柑桔黄龙病的病原细菌为代表。21.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22.壳基起保护核酸链的作用。23.病毒的分类依据:(1)构成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2)核酸是单链还是双链(3)病毒粒体是否存在脂蛋白包膜(4)病毒形态(5)核酸分段状况等24.病毒病害的特点(1)无病症,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原(2)症状多为明脉、斑驳、花叶、条纹、蕨叶、卷叶、皱缩、矮化、畸形及坏死斑等。(3)病害发生严重度与介体关系密切(4)化学治疗较为困难24.非持久性传毒主要由蚜虫传播,症状类型主要为花叶、斑驳等25.持久性传毒重要的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病毒26.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检疫;无病种苗;作物合理布局;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及介体昆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27.线虫的幼虫一般有四个龄期。28.寄生性植物:菟丝子(全寄生、茎寄生;寄生在大豆、辣椒、番茄)、列当(全寄生、根寄生;寄生在向日葵、列当烟草、番茄)29.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也叫生理病害,它的主要特点是不能传染。其病因基本有遗传性疾病和环境不适。30.植物病害诊断:确定某种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过程,它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研究植物病害之初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重要前提之一。31.诊断程序及要点:(1)症状识别(2)田间调查及病史查询(3)采样检查(4)防治试验32.柯赫氏法则是侵染性病害的鉴定基础。33.侵染性病害的特征:(1)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2)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3)在发病植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的存在,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O(∩_∩)O34.柯赫氏法则的应用。接种后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验证手段。35.对于细菌病害,镜验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36.对于菌原体病害,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37.病毒病害常见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主第三章病原物致病性与寄主抗病性1.病原物的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种内,根据病原物对寄主植物不同类型或品种的致病力不同而划分的种以下的分类单元。一般以数值为代表。2.小种的构成:在一定条件下病原物群体所包括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相对比例3.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和水分而生存的能力4.致病性:病原物具有的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5.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1)寄生性是致病性的基础(2)寄生性本身不能决定致病特点(3)寄生能力不能决定致病能力(4)寄生能力与寄主范围6.致病性变异的原因:有性重组、无性重组、突变、适应7.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减轻所造成损害的能力称为抗病性8.抗病(感病)的类型:免疫、抗病、感病、耐病、避病。9.抗病性丧失的原因:病原物新毒性小种的产生或具毒性的劣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寄主的垂直抗性容易丧尸10.植物抗病机制包括物理因素抗性和化学因素抗性11.基因对基因学说(1)基因对基因的相互作用是专化的(2)双方基因的相互作用产生特定的表型(3)在进化过程中,对于寄主的每一抗病基因,病原物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致病基因。反之亦然。12.稳定化的选择(1)通过寄主群体的抗病性对病原物的选择作用,使病原物群体组成趋向稳定的现象(2)寄主多样性会诱导病原物的多样性(3)具有多样性的群体相对比较稳定第四章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1.病害循环:又称为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病的整个过程。2.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一般就是田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3.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休眠体、腐生、寄生4.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病株残体、田间病株、土壤、粪肥、贮库及各种贮运工具、昆虫。5.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和流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与肥料传播、人为传播6.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侵染。7.再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O(∩_∩)O侵染。潜育期越短,发生再侵染的可能性越大。8.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小麦线虫病、麦类黑粉病和桃缩叶病等。9.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对寄主植物只进行一次侵染。如小麦腥黑穗病。10.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接触开始,到侵入寄主植物并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最终发生致病作用并显示出可见症状的过程。通常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1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建立寄生关系。12.病原物的侵入方式:主动侵入、被动侵入13.侵染剂量:侵入所需的病原物最低数量称为侵染剂量。14.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心(1)病原物的侵入和环境条件有关,其中以湿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大(2)在一定范围内,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温度则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3)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真菌,由于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因而光照叶可以影响病原菌的侵入。15.潜育期: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症状开始出现的时期。潜育期的长短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以温度的影响最大。16.局部侵染:病原物侵入寄生细胞后,仅在侵染点周围的局部细胞中扩展。多数病害属于局部侵染。17.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入点开始,沿导管、筛管及生长点逐渐扩展到寄主植物体内的大部分细胞和组织,使大部分器官和组织都带有这种病原物。如枯萎病、青枯病、玉米丝黑穗病等。18.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在寄主体内潜伏,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或寄主的特定发育阶段才表现症状。如南方水果的炭疽病。19.症状隐蔽:植物被病原物侵入后一般表现症状。但在某些条件下,如高温或低温,症状暂时消失,条件适宜又可再表现。如棉花黄萎病、蔬菜病毒病。20.发病期:寄主开始出现症状以后的时期21.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了解植物病害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病害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础。22.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1)单循环病害:多为种子或土壤传播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如小麦散黑穗病、腥星穗病、水稻恶苗病、棉花枯萎黄
本文标题:植物病理学【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4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