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十二章--品德学习
第十二章品德学习一般认为,品德心理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组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也是衡量道德品质的客观标志。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例类动机与结果谎言问题惩罚问题公正问题例选A:某孩子在无意中打碎十五只杯子。B:某孩子为偷吃而打碎一只杯子。A:看到一条狗象牛一样大。B:对母亲说老师给了他好分数,而事实上没有。A:不听父母的话就不能骑木马。B:不借书给不爱惜书的人。偷苹果慌忙逃跑,经过一座腐朽的木桥,桥断掉进河里。判断结果年幼儿童:A坏年长儿童:B坏年幼儿童:A坏年长儿童:B坏年幼儿童:A公正年长儿童:B公正年幼儿童:这是惩罚的报应年长儿童:桥断与偷苹果无关。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的道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上,皮亚杰认为,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协作活动的开展。从认知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促进儿童自律道德的发展,是符合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道德教育方法。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Kohlberg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儿童)具有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主要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缺乏是非善恶观念,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他们因为恐惧惩罚而遵守规则。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采取个人主义和交换的取向,以个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是否遵守规则。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奖罚而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9岁一直到成人)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的地位或作用。阶段3:寻求认可阶段个体的推理是受众人共同的期望和一致意见决定的。个体愿意按照大家对自己的期望作为行为的准则,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阶段4:遵守法规阶段履行个人责任,尊重权威,不仅遵守现有社会秩序,而且对此进行维护、支持和论证。他们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这一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所制约。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认为社会法制取向的价值观,应符合于社会大众权益,当社会习俗或制定的法律不合社会大众权益时,应该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规,个体就必须遵守,否则就是不道德行为。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遵守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特定法令或社会协议;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第一,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第二,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两难问题,以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推理。第三,教师应该注意文化和性别对道德推理的影响。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关怀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在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之类抽象而理智的原则,而女性更倾向于关心和同情;在移情上,女性也更容易移情,即在与他人交往时,女性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她们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在心理取向上,男性更倾向于竞争取向,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取向;在道德推理方面,男性的道德推理关注于个体的利益,而女性的道德推理则更关注于个体对他人所负的责任。Gilligan&《InaDifferentVoice》关怀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自我生存的观念是最为重要的。水平2:善良即自我牺牲出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善良与自我牺牲被认为是等同的,并与关心他人的需要相结合。水平3:非暴力道德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责任之间的冲突。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Freud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儿童通过自居作用、自我惩罚、内疚等将父母的批评和社会的批评内化为良心或超我,帮助儿童在父母不在眼前时也能道德规范来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Freud将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良心称为坏良心,它属于良心发展的第一阶段。坏良心反映了一种社会性焦虑。只有当人格结构中牢固地形成了超我,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界的权威人物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这是良心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时,内心的超我取代了外界的强有力的人物。良心概念是Freud道德发展观的核心。在他看来,良心具有双重性:要么向本能需要妥协,从异性父母身上获得爱的满足;要么以同性父母身份自居,克服本能冲动,产生良心。良心的双重性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紧张性。这种紧张性的根源,一方面来自儿童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的不相容性,另一方面来自个体努力谋取自身及其所属物种的长期生存。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1.承认人性是建设性的2.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3.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真诚、接受和信任、移情性理解4.视道德教育为一种过程,教师应是这一过程的“促进者”5.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1.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在凯根看来,道德的不同内容和五种具有进化基础的道德情感同时存在。这五种情感多数是不愉快的情感:①焦虑;②移情;③责任和内疚;④疲乏或厌烦;⑤困惑和不确定感。2.移情及其相关的心理研究移情是指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移情是最具动力特征的因素。一般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与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移情作为一种替代分享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心理过程,对侵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大多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1.模仿学习及其经典实验2.抗拒诱惑及其经典实验3.赏罚控制及其经典实验二、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注意发生的事件我把它解释为应激事件吗?这是我的个人责任吗?所需要的助人形式是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来履行自己干预的决定不需要行动让别人处理紧急情况下道德行为决策五阶段认知模型三、道德行为的培养1.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里康道德行为发展的四成分模型:自尊、合作学习、自我道德反省以及参与制定决策。2.角色扮演法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一、作弊行为二、攻击性行为三、自杀四、性行为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品德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4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