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②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3、三本书代表性?①1844年8月底《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②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③《资本论》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一生的两大伟大发现。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物质(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共同特征: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④条件性。2、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两点论:不仅看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统一,不仅看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看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4、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5、否定之否定(1)螺旋式上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内在矛盾的展开。(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1、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运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3、实践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2)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4、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间接性,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5、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总规律(背):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定义: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2、真理具有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既不能因为真理的客观性而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存在,也不能因为真理具有主观形式而把真理误认为主观产物;2)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就特定事物而言,真理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3)二者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同时具备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4)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定义: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2、价值的基本特性:1)主体性2)客观性3)多维性4)历史性3、实践的真理尺度: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社会存在(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理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14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