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骨折Fracture第一节概述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称骨折(fracture)。骨折的定义骨折的病因创伤性骨折由以下外力形式引起•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拉力•积累劳损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拉力积累劳损骨折的分类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按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按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折移位混合移位侧方移位旋转移位分离移位成角移位骨折的临床表现全身表现:休克、发热局部表现:骨折的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皮肤瘀斑、压痛和功能障碍。骨折的专有体征:畸形:骨折端移位,患肢出现短缩、成角或异常弯曲等畸形;反常活动:骨折后在非关节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检查时有骨断端摩擦音或摩擦感。骨折的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休克•重要脏器损伤•血管损伤•神经、脊髓损伤•脂肪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中、晚期并发症感染关节僵硬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骨折的愈合过程•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形期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年龄、营养状态、骨折的类型、骨折部位的血运、软组织损伤程度、局部感染及治疗方法等。特别应注意的是医源性影响,如反复、粗暴的手法复位,过度牵引,切开复位时广泛剥离骨膜,清创术中摘除过多的碎骨片,固定不牢固及不恰当的功能锻炼等。骨折的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骨折急救抢救生命包扎伤口妥善固定迅速运送开放性骨折处理要点•创口的处理•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的处理•骨膜、骨端的处理•固定方法的选择•抗生素的应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未达到解剖复位者。手法复位与外固定后不稳定,未达到功能复位标准者。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者,在处理血管、神经同时宜做切开复位与内固定。多发骨折者,为便于护理及病人活动,宜选内固定治疗主要部位骨折。【适应证】骨折的功能锻炼•骨折早期此期功能锻炼主要是患肢肌舒缩活动。•骨折中期此期间除做肌肉伸缩活动外,还应在健肢或他人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骨折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功能锻炼主要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促进关节和肌肉早日恢复正常功能。骨折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及纵轴叩击痛。局部无反常活动。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解除外固定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不变形。骨折不愈合•骨折经治疗后,超过一般愈合所需时间仍未愈合时,即属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不连)。两者临床表现相同,若X线显示骨折间隙明显,骨折端被致密硬化的骨痂封闭即为骨折不愈合;若X线表现尚未达此程度,骨髓腔尚未封闭者为延迟愈合。第二节上肢骨折一、锁骨骨折•移位特点:近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上、向后移位;远折段受上肢重量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下移位,断端可重叠临床表现姿势:病人用健手托患肢肘部,头颈向患侧偏斜,以减轻上肢重量和胸锁乳突肌牵拉所致疼痛。症状体征:局部肿胀,压痛,并可触及骨折端。儿童青枝骨折,畸形不明显。若伤后不愿活动上肢,穿衣服时啼哭等症状应考虑有锁骨骨折的可能。严重暴力,骨折移位,局部肿胀明显:应注意合并锁骨后臂丛神经和血管损伤。治疗三角巾悬吊适用于青枝骨折或无移位骨折,悬吊时间为3~4周。手法复位及绷带固定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二、肱骨干骨折•移位特点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上临床表现局部可出现肿胀、畸形、压痛、反常活动及骨擦音等。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拇指不能外展及手背桡侧、虎口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的情况、移位方向。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肱骨髁上骨折•移位特点根据受伤机制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伸直型常见。•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远折段向后上方移位,亦可伴有尺侧或桡侧移位。近折段向前下移位,可损伤血管、神经。当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着地,暴力由肘部传至肱骨下端时发生屈曲型骨折。骨折线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远折段向前上方移位。临床表现•肘部明显肿胀、畸形,皮下瘀斑。伸直型远折段及鹰嘴向后突出,肘部呈半屈位,与肘关节后脱位相似,但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屈曲型肘后方可扪及骨折近端,骨折端易刺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对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脱位鉴别要点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肘关节脱位肘关节部分活动肘后三角无变化上臂短缩,前臂正常肘关节不能活动肘后三角骨性标志有变化上臂正常,前臂短缩治疗手法复位外固定持续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四、前臂双骨折直接暴力骨折:常由打击或压轧伤所致,两骨骨折发生于同一平面,多为横形或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骨折: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沿桡骨干上传,致桡骨干中上段发生横形或短斜形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斜向远侧传导至尺骨,造成较低位尺骨骨折;扭转暴力骨折:跌倒时手掌着地而同时前臂发生旋转,造成尺桡骨螺旋形或斜形骨折。其骨折线方向一致,多为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桡骨骨折。尺桡骨骨干双骨折的类型(1)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2)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3)扭转暴力引起的骨折(1)(2)(3)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可有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摄片应包括肘、腕关节,以便了解有无旋转移位及上、下尺桡关节脱位。肘关节腕关节治疗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X线所示五、桡骨下段骨折•桡骨下段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下端3cm范围内的骨折,常见于成年及老年人,多由间接暴力引起。根据受伤机制和骨折移位特点,分伸直型(Colles)骨折和屈曲型(Smith)骨折,伸直型常见。少年儿童可发生桡骨远端骨骺分离。移位特点伸直性(Colles)骨折屈曲型(Smith)骨折临床表现腕关节明显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伸直型骨折明显移位时,侧面观呈典型“餐叉畸形”,正面观呈“枪刺刀”状畸形。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治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很少需要手术治疗。第三节下肢骨折及关节损伤•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膝关节损伤(自学)•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足部骨折(自学)主要内容下肢骨折治疗的特点•复位要求要高,轴线对位力求接近正常•固定时间较长•股骨骨折不易维持对位,需持续牵引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老年,尤以老年女性较多(骨质疏松)解剖特点颈干角正常:110°~140°平均:127°儿童:151°颈干角大于正常为髋外翻,小于正常为髋内翻。前倾角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冠状面形成的角度正常为12°~15°儿童:20°~22°解剖特点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关节囊支:来自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主要血液供给来源。股骨头的血供解剖特点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股骨头的血供解剖特点按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移位分类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Pauwels分类法按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角度越大,剪式应力越大,骨折越不稳定。分类按X线表现•外展型:Pauwels角30°•内收型:Pauwels角50°分类Garden分类法按移位程度:•Ⅰ型:不完全骨折•Ⅱ型:无移位的完全骨折•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体征: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疼痛:局部压痛,轴向叩击痛阳性肿胀:老年人常不明显功能障碍:部分病人仍能走路或骑车患肢短缩病史:外伤史患肢短缩Bryant三角底边缩短股骨大转子顶端在Nelaton线之上normalabnormalnormalabnormal影像学检查X片: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侧位螺旋CT三维重建MR:隐匿性骨折骨扫描:股骨头缺血程度治疗•治疗方案选择取决于1.骨折部位2.骨折移位程度3.病人年龄•1.非手术治疗•持续皮牵引6~8周,3个月后扶杖行走,一般在6个月以后,可逐渐弃杖行走。对全身情况很差的高龄病人,应以挽救生命,治疗并发症为主,骨折可不作特殊处理,采用患肢穿“丁”字鞋或皮牵引治疗。治疗•2.手术治疗•适用于内收型有移位的骨折。手术方法有:①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②切开复位,加压螺钉固定、角钢板固定或动力髋固定等;③人工关节置换,老年人长期卧床治疗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可视情况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小粗隆下2~5厘米至股骨髁上2~5厘米的骨折全身骨折的4%~6%男性多于女性,约2.8︰1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占1/2移位特点上1/3骨折近端由于髂腰肌、臀肌和外旋肌群的牵拉而屈曲、外展和外旋,远折端则受内收群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导致向外成角和短缩。中1/3骨折由于受内收肌牵拉使骨折向外成角畸形。下1/3骨折近折端处于中立位,远折端受腓肠肌牵拉而向后下移位,可损伤腘窝的血管和神经。临床表现局部剧烈疼痛,大腿明显肿胀,可有短缩、成角、旋转等畸形;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常伴有休克。下1/3骨折可能合并血管、神经损伤。X线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以及移位情况。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比较稳定的股骨干骨折、软组织条件差者,用持续骨牵引复位,配合小夹板固定,一般需牵引8~10周。3岁以内儿童股骨干骨折可采用悬吊牵引。手术治疗•适应证:①非手术治疗失败;②开放性骨折;③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④伴有多发性损伤;⑤老年人不宜长期卧床或有病理性骨折者。•方法:①髓内钉固定:适用于中上1/3的骨折;带锁髓内针具有防旋转功能,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固定方法;②加压钢板螺钉固定适用于中下段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胫腓骨干骨折(fractureofshaftoftibiaandfibula)是较常见的骨折。胫骨的中下1/3交界处最易发生骨折,而此处骨折易伤及滋养动脉,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挤压伤所致胫腓骨骨折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所以腓骨上端骨折易伤及腓总神经。移位特点•胫骨的前、内侧位于皮下,肌肉均位于后外侧。骨折后,断端易向前内侧移位,并刺破皮肤,造成开放骨折。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可有反常活动。开放性骨折可致骨端外露。并发骨筋膜综合征时,肌肉张力增大,明显压痛,活动足趾产生剧痛;可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等表现。有腓总神经损伤时可出现足下垂等表现。治疗•目的:恢复小腿长度,矫正畸形,防治并发症。复位应以胫骨为主,兼顾腓骨。•可用手法复位:适用于稳定骨折。石膏或小夹板固定;不稳定骨折可用跟骨牵引配合小夹板固定。•手术治疗:适用于①手法复位失败;②开放性骨折;③多段骨折。固定方法可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固定。外固定器特别适用于开放骨折清创术后,既方便换药,又可及时调整、纠正残余畸形。钢板螺钉髓内钉踝部骨折分类及移位特点•踝部骨折分类方法很多,从临床应用角度分为Ⅰ型(内翻内收型)、Ⅱ型(外翻外展型、内翻外旋型)、Ⅲ型外翻外旋型三种。Ⅰ型Ⅱ型Ⅲ型临床表现•伤后踝部疼痛、肿胀、皮肤瘀斑、局部压痛和活动障碍。重者可有内、外翻畸形。踝关节正侧位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治疗•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无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单纯内、外踝骨折。在踝关节内翻(内踝骨折)或外翻(外踝骨折)位“U”型石膏固定6~8周。•2.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有移位的内或外踝骨折及其它型踝部骨折,固定方法可用钢板螺钉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骨折分析课件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1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