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必修三]人民版:专题一学习内容二“汉代儒学”教案
-1-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进入高二,学生完成了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相互关联的历史知识体系,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看待。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强化学生的知识联系和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综合·课标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教学流程】投影: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秦朝建立以后,韩非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第一目的内容。到了西汉初期,情况又如何呢?投影:刘邦的愁与乐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高兴。——摘编自《汉书·叔孙通传》问题一:刘邦为何不高兴?答:……投影: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刘邦说:“儒生虽然不能一块和您打天下,但是您要治理天下,那就用得着了。臣愿意去鲁地召集些儒生,与臣一起制定礼仪。”刘邦表示同意,于是授权叔孙通。在叔孙通的指挥下,来朝庆贺的群臣都排着整齐的队伍鱼贯而入。刘邦赐酒,大臣齐刷刷地作揖谢恩,然后端起酒杯,分批向刘邦敬酒。整个典礼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喧哗。刘邦感慨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摘编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问题二:儒学有什么功用?答:规范礼仪秩序。但是儒学的独尊地位并没有在刘邦时期得到承认。投影:材料一(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材料二到汉文帝、景帝时期,朝廷仍延续“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政府“无为而治”,社会顿现活力。经70余年休养生息,经济由恢复、发展,逐渐走向繁荣富庶。与之同时,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也逐渐显现……——王家范、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初治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果如何?答:指导思想:“无为而治”。结果:经济恢复发展,走向繁荣富庶;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这一切,使得统治者深感有必要改“无为”为“有为”。投影:汉武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得到确立,而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投影: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因素总结为“四个‘行’”:-3-首先自己得行,其次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王立群教授对于秦汉历史颇有研究,他的“四个‘行’”对不对呢?我认为还是挺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位符合“四个‘行’”标准的著名历史人物——董仲舒。我们先来看“四个‘行’”标准的第一条:首先自己得行。董仲舒行不行呢?当然行!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王立群教授对他的评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了名的“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投影: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问:董博士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迪?答:……我们接着看“四个‘行’”标准的第二条:其次得有人说你行。说董仲舒行的人是谁呢?就是当朝皇帝——汉武帝。投影: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下诏“海选”。……既是“海选”,就要不设门槛地选人才。这次,董仲舒“举首”,考了第一名。——《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考了第一名,你们说董仲舒行不行?当然行!接着看第三条标准: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汉武帝行不行,你们说呢?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毛主席把这些帝王相提并论,足以证明汉武帝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汉武帝也并非没有烦恼,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面临着哪些社会问题?答:丞相权重,威胁皇权;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匈奴威胁,边患不止;……面对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汉武帝要如何解决呢?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力的上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于是,汉武帝时期,改“无为”为“有为”。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成为历史的必然。投影: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四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请思考: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答:……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有什么异同?答:……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4-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11,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独尊儒术”?答:①政治(选官)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②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11“太学的出现”一目,请思考:⒈太学里教什么内容?⒉太学旨在培养什么人才?⒊太学对人才是否有吸引力?为什么?答:……投影: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兴办太学,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问题三: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什么异同?答:……秦始皇汉武帝相同点目的作用不同点(手段)秦始皇汉武帝相同点目的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作用有利巩固家统一,但扼制思想自由发展不同点(手段)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投影:-5-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板书)背景措施影响儒学作用:社会秩序正统思想汉武帝“大一统”需要教育尊↓采纳↑适应选官儒董仲舒改造儒学传统文化主流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课后反思】备课过程中,恰好想起以前读过王立群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里面有提到董仲舒和罢黜百家。重新翻阅这部分内容,发现书中写的确实比较生动,有助于吸引学生兴趣,所以授课时引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效果不错。第三部分:相关资料【练习与测验】课本第9页“学习思考”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课本第10页“学习思考”答: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课本第11页“学习思考”答: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文化教育的重视。课本第11页“学习思考”答: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课本第12页“自我测评”答: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本文标题:[必修三]人民版:专题一学习内容二“汉代儒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2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