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生)
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主备人:张齐胜第1页共4页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考点要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点落实】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1.背景:(1)文革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3)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思想路线;(2)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4)经济上: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作出的决定。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道路的起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2.实行:1978年开始,两省一些农村率先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3.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开始历史性的变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年中央撤销了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目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但是,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主备人:张齐胜第2页共4页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城市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3.内容:(1)管理体制变化: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所有制变化:单一公有制经济→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变化:平均主义、大锅饭→按方式并存。(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4.意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厘清思想: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1.背景: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③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2.主要内容:(围绕“,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①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敢于改革开放。②判断发展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3)意义:。二、明确目标:中共十四大(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三、确立框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993年,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四、完善理论:中共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指出公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主备人:张齐胜第3页共4页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五、基本建立:到初在我国已经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是: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以为主,市场经济以为主。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2)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重难点突破】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①单一公有制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②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史料研读】材料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班)主备人:张齐胜第4页共4页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本文标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2466 .html